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设置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9 19:26:51浏览:15分类:教育知识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设置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为生命科学各学科提供工程学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重建、卫生保健、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研制开发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基础的学科。因此本学科是工程技术科学同生物医学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从本质上讲,其又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工程性学科。

本学科将重点发展生物信息、医学信息和生物力学等专业的的新理论、新方法和相关的应用研究,并积极探索和生命各学科以及和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为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本学科在促进科学和经济发展,造福人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学科紧紧围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战略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与应用研究,在生物力学与人体功能重建、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应用生物技术、纳米生物医药、生物信息学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学科于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已毕业研究生11名。在近几年里,已承接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纳米专项等项目多项,获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些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

1. 生物力学与人体组织与器官功能重建

2. 生物信息与医学信息

3. 生物材料及其医药应用

4. 医学影像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5. 蛋白质与基因工程

6. 生物医学工程与基础医学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最活跃的学科。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不断为生命科学其他领域广泛运用,使本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其它领域研究的基础,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在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济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博士点是2006年正式批准的,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该博士点具有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戚正武等领衔,配有结构合理年轻精干的学术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人、教授14人、副教授8人,是一支具有生物、化学与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术思想活跃,体现了新学科活力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点在近几年里,已承接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获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些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已申请专利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几百篇。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

1. 蛋白质研究:主要在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多肽与蛋白质毒素的研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分子疫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 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综合采用转基因技术、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等生物技术,开展乳腺生物反应器、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动物繁育性别选择、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动物胚胎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产业化开发。

3. 药物设计及载药体系的研究: 根据多肽和天然药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设计、开发出新的治疗艾滋病和肿瘤等相关药物,用纳米材料作为上述药物的载体进行载药的研究和开发。

4. 环境生物与技术:发展新的环境生物分析手段,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毒理与降解机理研究,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与健康的研究。

5. 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以免疫系统能够针对外来不同的致病物质发动有效并适合的免疫应答,同时不损伤自身组织的基础上,将免疫学的范围延伸到与临床疾病相关及免疫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的各种免疫学新技术。

6. 植物细胞分化: 以植物细胞为主结合低温电镜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电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细胞发育和分化的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发育规律。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一级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为生命科学各学科提供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方法和手段。因此本学科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同生物医学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

本学科将重点发展生物信息、医学信息和生物力学等专业的的新理论、新方法和相关的应用研究,并积极探索和生命各学科以及和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为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本学科在促进科学和经济发展,造福人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学科点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紧紧围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战略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与应用研究,在生物力学与人体功能重建、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应用生物技术、纳米生物医药、生物信息学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多年来,本学科点承担了一批包括863、973、重大攻关、自然基金等在内的国家与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专利近十项,专著与教材十几部。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被SCI摘录。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1. 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

2. 应用生物技术

3. 生物力学与人体功能重建

4. 纳米生物医药

5. 生物信息学 生物学一级学科涵盖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2个二级学科。我院可全面招收硕士研究生,今年拟在以下方向招生。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植物学

3. 生态学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不断为生命科学其他领域研究广泛运用,使本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其它领域研究的基础,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在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济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硕士点于2003年正式批准,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硕士点由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配有一支具有生物、化学与环境等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结敬业、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实验设备齐全、仪器先进,研究资料丰富,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本学科点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已承接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等项目多项,获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不少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已申请专利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几百篇。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1.蛋白质研究

2.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

3.药物设计及载药体系

植物学(二级学科)  植物科学属于基础研究范畴。它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揭示植物界所存在各种层次的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包括结构与功能、生长发育、进化、分布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等规律;揭示新原理和探索新技术,为解决广泛的应用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植物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

植物形态学(Plant Morphology):研究植物个体构造、发育及系统发育中形态建成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植物遗传学(Plant Genetics):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性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研究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植物代谢产物的成分、结构、分布规律的科学,与中药有效成分、植物系统分类有密切关系。

植物资源学(plant resourses): 是研究自然界所有植物的分布、数量、用途及其开发的科学,与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有密切关系。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1. 植物细胞发育

以植物细胞为主结合低温电镜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电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及其分化规律。

2. 植物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特征,研究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探讨特定植物类群基因及其基因家族的进化规律。

3.植物遗传学

植物重要基因的克隆、鉴定、功能分析和表达;植物体细胞遗传转化和表观遗传分析

4. 植物资源化学

重点开展植物生长(包括植物生长调节控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研究,探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规律及其生理效应。

5.植物保护生物学

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探讨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结构特征及其生境状况与物种濒危的关系,寻求濒危植物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人类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进步,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关乎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大范围生态退化、复合性环境污染和环境健康风险增加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研究对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同济大学生态学硕士点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根据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在生态学、毒理生态、景观生态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研究人才,还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同济大学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典型化学物质的安全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受污染场址生态修复和利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饮用水安全与人体健康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l、城市生态与应用

2、环境生物与技术

3、生态毒理与健康 生物工程专业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或部分生物体)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改造环境的应用技术体系。生物工程专业是以上游技术(基因重组、分子克隆等)为基础,以下游技术(生物反应过程、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等)为重点、为生物技术的工业化和工程化培养人才的专业。生物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加工生物材料和利用生命过程,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开发、生物制药、农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或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环保等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领域覆盖的专业方向: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环境生物工程、植物资源应用技术以及组织工程。

科研平台:

学院已基本建立蛋白质研究为中心的技术平台;转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组织工程、计算机辅助医学等研发平台。形成了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医学信息、生物资源、生物材料等学科链。

利用上述平台基础,承担了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项目近20项,省市级课题近20项。

蛋白酶抑制剂,蝎神经毒蛋白与凝血纤溶有关的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居国际前沿。在国内率先获得人溶菌酶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人乳铁蛋白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体细胞克隆萨能奶山羊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申请专利近40项。

2022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初试成绩

1984年,同济大学才又重新设立生物、医学类专业。1997年全国性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同年五月,同济大学在九十周年校庆是举行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揭牌仪式。2002年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并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创立开始,直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将闻名国内外的同济大学医学院迁离同济为止的45年中,曾培养了一大批生物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济校友中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十多位两院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96年,在整合全校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02年4月1日,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目前设有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转基因中心、生物工程中心、生命科学分析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微量元素研究所、生物资源应用技术研究所、蛋白质研究所和模式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

学院在理工医结合、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日本滋庆学园合作创办了“医疗信息技术”高职专业;与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合作创办“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与原上医大、上二医大、二军大等就外科学、口腔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采用医工双导师制合作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博士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十多所大学、著名企业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研究生合作培养、合作科研与广泛的学术交流。

在科研方面,自主承担或与国内外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开发性项目,并在生物技术、脑功能分析、康复医学工程等方面拥有专利十多项。曾获得多项国家、中科院、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自成立以来,除1997申请获得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外, 2003年申请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5年申请获得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本科生相接近,培养学生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基地方面,同济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筹建于2001年9月,并于2002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36所“基地”高校之一。同济大学“基地”建设依托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其他相关学院和企业,集教学、研发、产业于一体,为21世纪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培养既具有广博的生物技术理论和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和经营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基地” 实行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探讨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学研产”途径。 “基地”承担了全校非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普及教育和中西部地区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基地”的发展为我校生命科学的超常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步使同济大学“基地”成为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结合体,为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学院现有专职、兼职人员中,中科院院士3人,教授12人,兼职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兼职副教授4人,讲师19人, 归国留学人员20余人,多数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掌握高新技术、充满活力的学科梯队。

满分50分。根据2022年同济大学的公告得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初试成绩满分50分。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