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2 15:34:08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杜甫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译文及注释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1、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2、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3、庭闱(wi):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4、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转:一作急。

5、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6、应:一作还。

7、同:一作堪。

赏析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杜甫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吕得胜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赏析

吕得胜为中国清朝武将官员,本籍江苏。吕得胜於1691年(康熙30年)奉旨接替袁廷芝,於台湾地区担任台湾北路营参将(营署设於诸罗)。而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阶段,受台湾镇总兵制约的台南以北最高军事将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原文及赏析

戎昱(rong yu)(744年~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一说登进士第。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元年(766)入蜀,见岑参于成都。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生平介绍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 为辰、虔二州刺史。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诗中常有“愁”、“泪”、“哭”、“啼”、“悲”、“涕”等字),颇为感人。题材上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苦哉行五首》、《罗江客舍》、《客堂秋夕》、《从军行》、《江城秋霁》、《送陆秀才归觐省 》、《霁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怀》、《八月十五日》、《出军》、《红槿花》、《桂州岁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其中以《塞下曲》和《移家别湖上亭》两首为最著名。《塞下曲》写戍边将士在劫空敌塞(虏塞)后凯旋归来,“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场面十分壮阔,撼动人心.《移家别湖上亭》写诗人搬家与“湖上亭”道别,亭边的“柳条藤蔓”仿佛系着离情,那黄莺也象与久居此地的诗人认识似的,因为将要离别连连地叫了四五声(“频啼四五声”),写得很是生动有趣。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野史逸闻

戎昱韩晋公滉镇浙西,戎昱为部内刺史。郡有酒妓,善歌,色亦闲妙。昱情属甚厚。浙西乐将闻其能,白滉,召置籍中。昱不敢留,俄于湖上为歌词以赠之,且曰:"至彼令歌,必首唱是词。"既至,韩为开筵,自持杯,令歌送之,遂唱戎词。曲既终,韩问曰:"戎使君于汝寄情耶?"妓悚然起立曰:"然。"泪下随言。韩令更衣待命,席上为之忧危。韩召乐将责曰:"戎使君名士,留情郡妓,何故不知而召置之,成余之过!"乃十笞之。命妓与百缣,即时归之。其词曰:"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人情。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出《本事诗》)

译文

晋公韩滉镇守浙西,戎昱是其属内的刺史。郡内有一名侍酒 *** ,善于唱歌,姿色也很娴雅标致,戎昱对她有深厚的感情。浙西乐将听说这位 *** 善于唱歌,便告诉了韩滉,将她召来安排在乐妓队伍里。戎昱自然不敢挽留,立即于湖上游宴时写作歌词赠给她,并且说:"到那里以后,让你唱歌时,一定要首先唱这曲歌词。"到了浙西后,韩滉为她设筵,自己端起酒杯,令她唱歌送之,她便唱起了戎昱赠她的歌词。唱完后,韩滉问道:"这是戎刺史寄情于你的一首歌吧?" *** 惶恐地起立答道:"是。"边答边流下了眼泪。韩滉让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都为她担忧,不知主人会如何发落她。韩滉召来乐将责问道:"戎刺史是一位名士,寄情于这位 *** 。为什么不了解这种关系就把她召来安置在这里,酿成了我的过错?"于是打了他十棍子,命令赠给她百匹细绢,立即把她送回去。戎昱写的那首歌词是:"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人情。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