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中科院大气所和气科院有何区别?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9 21:37:50浏览:19分类:教育知识

中科院大气所和气科院有何区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大气所现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包括: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分中心。另外还设有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低层大气探测部。在河北香河、兴隆、安徽淮南、吉林通榆设有野外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挂靠在大气所。目前,大气所拥有SGI F4000超级计算机集群服务器系统、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高325米的气象观测铁塔以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是以研究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以及大气成分等为主攻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科技部下达改革后的人员编制为250人。2004年10月14日通过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委联合组织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联合评估验收,并对我院的深化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气象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后,科技人员任务饱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整体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学历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的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气象科研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气象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现设有5个职能处,7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云雾物理实验室、大气化学实验室),另有研究生部和大气科学信息部等两个科研支撑机构。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也设在我院。我院还设有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以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联合共建的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人为主体、结合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国际大气科学前沿领域中进行研究的实力较为雄厚的科研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研级科研人员50名,副研级科研人员107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76人和72人,分别占基地岗位人数的45.2%和42.9%;45岁以下研究员占研究员总人数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拥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你好,我是气科院学生。

这里有很多相关文件,有你想要的。

《气科院硕士招生简章》《招生目录》《考试大纲》

如果需要可以再联系我。

先给你说一下考试科目吧,你既然是学气象的,那么就可以选择"气象学"和"天气-动力学"作为专业课(是选择一个作为专业课考试科目,此外还可以选择流体力学、大气物理等等)。

"气象学" 主要包括大气物理和天气学,建议教材为《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大气物理》

"天气-动力学"主要包括天气学和动力气象,还包括一点数值天气预报的知识,建议教材是《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动力气象学》,注意这里的动力气象学包括吕美仲版本、杨大升版本、刘式达版本等等,我复习时用到的是吕美仲和杨大升版的,考试也基本是按照杨大升书上的内容出题的。此外,要学一下《数值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

考试大纲("天气学"和"天气动力学"两份大纲):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复习大纲

(气象学)

一、基本要求:

掌握普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大气过程的计算和图解法。

二、主要内容;

1. 大气基本概况,包括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

2. 基本气象要素(温、压、湿、风、云、降水、能见度)及其观测原理。

3. 静力学方程、压高公式及其应用。

4. 大气运动方程组,地转风、梯度风定义,自由大气及行星边界层中风的特点。

5. 大气中的干、湿绝热过程及大气静力稳定度。

6. 温度?对数压力图解及其应用。

7. 辐射能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地面和大气辐射过程的特点,辐射差额。

8. 地球表面和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地面温度及近地层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9. 云雾的宏观和微观特征,云雾降水粒子(云滴、冰晶、雨滴)的形成及增长过程。人工影响云雾的基本原理。

10. 光在大气中的散射、折射及发生在大气和云雾中的光学现象(曙暮光、霞、虹、晕和华等)。

===============================

(天气—动力气象学)

一、 基本要求

1. 掌握基本概念,尤其是各种物理量、关系式和方程式以及天气系统的物理意义。

2. 对于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和关系式应能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3. 理解基本方程式并能够推导一些主要的方程式。

4. 能应用基本理论和方程式解释东亚重要天气过程与现象。

二、 主要复习内容

1. 大气热力学的物理基础。

(1) 写出表征大气热力过程的各种物理量,应注意温度与湿度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说明这些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意义与应用。

(3) 说明大气中主要的热力过程以及相关的不变量。

(4) 说明大气中的辐射热量传输过程。重点是:辐射的种类,放射和吸收定律,辐射传输方程及辐射平衡理论。

2. 说明大气静力稳定度的种类(条件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和位势不稳定),判据和应用。

3.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注意P坐标和θ坐标系中的形式。尺度分析及基本方程组的简化。注意几个主要的动力学参数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4. 自由大气动力学。重点是地转风的得到、性质、基本形式以及梯度风和非地转偏差的性质与表达式以及地转适应过程的意义,阶段性的推导、物理意义。

5. 环流定理、涡度方程、位势涡度方程、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和ω方程及其应用,注意方程推导,物理意义和应用(尤其是用于解释中纬度天气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

6. 大气中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湍流输送,湍流运动发展的判据,输送通量及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分布规律。

7. 大气中的波动。大气波动的种类与基本特征,Rossby波的频散(纬向和经向频散)。

8. 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理论。正压不稳定、斜压不稳定、惯性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

9. 大气能量学。主要形式、能量方程及能量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

10.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和基本环流特征,重点:季节转换特征(尤其是东亚地区),高空急流、西风带大型扰动、热带环流、经圈环流等。

11. 主要天气过程的成因。重点是东亚地区,包括寒潮天气过程和成因,降水(包括暴雨)天气过程及成因;季风的活动和低频振荡过程;台风的形成和天气过程。

12. 数值预报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动力气象有关的)。了解准地转模式、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物理参数化问题以及谱模式的基本概念。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