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粒怎么读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8 22:16:18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粒怎么读

粒的拼音是:[lì],部首:米,笔画:11,解释是:小圆珠形或小碎块形的东西,用于颗粒状的东西。

组词如下:

铅粒、糁粒、水粒、松粒、团粒、脱粒、细粒、香粒、新粒、雪粒、遗粒、余粒、铢粒、子粒、饭粒、翠粒、汗粒、成粒、不粒、颗粒。

造句如下:

奶奶从米粒中剔除小石子。

灾区的农民精收细打,争取颗粒归仓。

爷爷把洒落在院子里的大豆一粒粒捡起来。

今年虽说是丰收了,但我们也要做到颗粒归仓。

如果你进城,顺便给我买两袋大粒盐回来。

如果舍弃一粒粒的小石子,就没有一条条的大马路。

黄澄澄的稻子,颗粒饱满,沉甸甸地随风摇曳,飘散出醉人的芳香,翻腾着滚滚的金波。

看背影风调雨顺,看前面颗粒无收。

那一个个金**的玉米摆在了我们的眼前,而且颗粒饱满,一个个就像一个胖娃娃。

今年的小麦颗粒饱满。

如果说爱是冬日洁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颗粒饱满的小麦。

黄澄澄的稻子,颗粒饱满,沉甸甸地随风摇曳,飘散出醉人的芳香,翻腾着滚滚的金波。

这是一杯含有果肉颗粒的柳橙汁。

颗和棵怎么区别用法

汉字博大精深,我们语文的学习基础离不开汉字,可是汉字那么多,长得又那么像,怎么记得住?很多小朋友和家长抱怨,明明天天写为什么就是不会,为什么会写错别字,为什么会搞混?我们也很绝望啊。

汉字其实不难记,你真正懂他,要错都很难。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汉字的前世今生。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与之对应的表音的文字(比如英语)。汉字承载了大量文化信息,从商朝开始有了甲骨文,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汉字见证中国历史的变迁。每一个字的都是文物,每一个字身上都有精彩的故事。

今天我去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语文老师提到小朋友们容易搞混量词“颗”和“棵”。确实,这两个都是量词,又都可以修饰植物,禾苗用什么量词,谷物用什么量词,为啥不同?

先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来源进行解读。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都有果。

颗是页字旁, 汉字中凡事以“页”字为偏旁的都与脑袋部位有关 ,比如颌、额、项、颈。颗的本意就是小小的脑袋,作为量词,用来修饰小而圆或者近圆的东西。因此,一颗珍珠、几颗绿豆、两颗眼珠子,用的就是颗作为量词。

棵是木字旁, 木字旁的形声字大多跟木、树有关 ,比如桃、杏、柱、柳等等。棵本意是果树,用来作为量词,修饰直立、长条、柱状的东西。一棵树、一棵草、一棵禾苗。

怎么样,什么时候用“棵”什么时候用“颗”清楚了吧?

练习一下,从棵和颗中选择合适的填入空白处:一(? )小草,一(? )葡萄,一(? )葡萄树,一( )向日葵, 一( )葵瓜子。

我想你已经做出来了。

“颗”和“棵”的区别:颗作为量词时,多用于圆形或粒状物,比如:一颗珠子、一颗葡萄;棵作为量词时,只用于植物,比如:一棵树、两棵草。

什么是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字形结构相近,但含义却不一样的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简单的说,某几个字看上去相似,但又不是同一个字的都称为形近字。

极易混淆的形近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

1、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

2、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

3、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乏”;

4、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

5、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