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手刹的最佳固定位置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8 22:18:33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手刹的最佳固定位置

手刹的最佳固定位置

每次把车子停好后,把手刹一拉就完事,可当车子出现溜车时,急急忙忙的再次把手刹拉到最高点(拉死)防止溜车,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应该了解一下汽车手刹处于什么位置之下才是最佳的固定位置呢?

手刹拉倒最高点棘轮会响多少次

什么是棘轮

棘轮机构ratchet and pawl由棘轮和棘爪组成的一种单向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常用以防止逆转,在使用手刹后,棘轮防止手刹逆转,从而起到一个固定作用。 ?

本文写的是传统的机械式手刹(排除电子手刹、脚部手刹)。说到手刹要拉到最高点需要拉多少次?也许大家心里都没底。为此,我找了宝骏630来测试,通过每一次提拉手刹棘轮卡位次数,数一下手刹拉到最高点棘轮次数是多少。经过反复拉手刹数数,确定该车手刹拉至最高点棘轮次数为10次。注:不同车型棘轮次数不一样。

每一次拉手刹棘轮就会卡位一 次,声音就是我们平时拉手刹时的响声,再细心倾听一下,超过50%(5次)之后,后轮会传来类似固定力度加大机械变形的声音,这是手刹的钢索收紧使得制动蹄与制动鼓更为贴近而发出的声响。注:下文开始,我将“拉棘轮卡位次数”换“拉手次数”代替,方便阅读和理解。

70%是最佳工作点 ?

要把手刹拉到多少下才是最佳固定位置呢?经过刚才的测试,我知道手刹第10下是最高点,那么每次拉手刹都需要拉到最高点吗?为此,我分别选择了50% (5下)、70%(7下)、100%(10下)手刹力度测试。通过车头和车尾位各一次面向斜坡,测试三种手刹力度固定效果如何。测试的步骤是空挡加踩着刹车,在拉上手刹后放开脚刹。

1.50%(5次)手刹效果测试 ?

首先在15度的斜坡使用50%手刹力度测试。在拉上50%手刹,使用空挡和放开脚刹后,车辆缓缓地后移,证明50%的手刹力度没办法使汽车在15度斜坡固定,导致溜车情况。

2.70%(7次)手刹效果测试

采用70%手刹力度正面和反面朝下,完全可以把汽车固定在斜坡当中,需要说清楚的是,在放开脚刹后,车身往后移动了一下,因为手刹和脚刹并不是同一个刹车机构,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属正常。

3.100%(10次)手刹效果测试

同样的坡度,同样的位置,我们再通过100%手刹力度测试。

经过测试,100%手刹力度在斜坡产生的固定效果与70%手刹力度固定效果并无差别。既然100%的效果与70%效果是一样的情况下,我们继续采用100%(力度手刹固定会怎么样?是好还是坏?

经常使用(100%力度)手刹有什么危害吗?

1.会使手刹拉线寿命减短

手刹拉线外观看起来是一条实心钢索,而拉线内部是有尼龙物质,尼龙物质才是起到关键用作。如果长期把手刹拉死(100%手刹力度)的话,那么尼龙物质会渐渐失去弹性,最终失去作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刹车皮摩擦刹车鼓产生异响了,当然,这个是话外题。

2.会使后轮回位弹簧失去作用

手刹拥有自己独立的刹车机构,不使用手刹时,制动蹄通过回位弹簧自动回位。如果经常100%力度使用手刹,回位弹簧会处于高强度拉伸作用,久而久之会使得回位弹簧失去回位作用。

总结:

通过四舍五入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车的70%手刹力度次数,再通过斜坡15度角完全可以测试出70%的力度足够使汽车固定,起到防止溜车效果。经常使用70%手刹力度能够有效延长手刹钢索寿命和回位弹簧使用 周期。

螺旋测微器通称有外径千分尺、内测千分尺、深度千分尺、公法线外径千分尺等规格有0~25mm、25~50mm、50~75mm等等原理用精密螺丝通过旋转而测出轴向移动距离螺丝螺距(任意相邻两颗牙齿之间轴向距离)0.5毫米也即套管旋转周轴向移动0.5毫米而套管圆周等分50格

故每格0.01毫米也即测量精度下面常用外径千分尺例介绍使用方法:

被测物先放台面上或用其物件把夹住左手持外径千分尺测量端外围右手用拇指、指、食指捏住另端有花纹只轮子(专业名称棘轮)把被测物放入外径千分尺测量头之间右手顺时针方向慢慢拧紧直至棘轮发出吱吱响声止看下此时读数即

注意事项:螺旋测微器只能测量较精密物件否则会损坏测量头两小圆柱底面应始终与两被测面平行右手三手指都能与右侧套管接触否则测量数据会偏小若测量圆柱直径定要找高点因套管刻度只有0.5毫米测量能还会遇种情况:比应该28.35还28.85时应该注意刻度下方(也有少数上方)半毫米线有否出来出来应28.85否则28.35还有种更有效方法用游标卡尺也量下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