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10分钟读懂《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8 22:52:22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10分钟读懂《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一个月前我离开了工作7年的公司,一切平淡无奇的发生着,就像已经排练了好多遍一样。这“一辈子”(7年就是一辈子)结束时刻的模样我曾经想象过无数个版本,唯独真实发生的这一版从未有过印象。这一版叫做“知止而后有定”。

离开了习惯成自然的轨道,忽然到站了,该下车换一班车的时候,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心里从感到陌生,到有点惶恐,到开始焦虑,到困倦无比。一天这样的心境往复循环。才只是下车两天,仿佛过了一万年,体重轻了4斤。我的前半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记忆中有2次,一次刚上高中,一次刚上大学。这是第三次,每遇到新的环境,总是悲观先报到。默默忍受or做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好似无法可破。对自己说鼓励的话,找好友聊天,跟亲人倾诉,埋头睡觉都有用,但只是缓解,无法清除这种情绪的霾。

直到一个周末我打开“得到”APP,跳出一个窗口写着奖励我周末签到,赠我“每天听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我怎么就觉得这是菩萨显灵了呢。我听了一遍,马上买来电子书,像找藏宝图一样探究书中描述的那个“永久有效,不再反复”清除这种情绪的方法。阅之,大喜,当即有效。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读书笔记,欢喜的告诉你,乐观不仅可以习得还可以传递给下一代。是否真如书中所述终身有效,我想由于个体差异,这需要我们一起来践行和验证。

这本书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人们之所以会悲观,是因为他们具有习得性无助的经历。就像习得无助一样,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只要你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这本书从科学实验中走来,教给你怎样习得终身乐观。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他是当代认知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大力提倡建立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这图画的有点过于详细,看不大清,需要原图请留言处写下你的微信号。

1 我们为什么会抑郁?

2 想测测你是个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吗?

2 悲观的人还有救吗?

3 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就崩溃,而有些人总是不屈不挠?

4 悲观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乐观就全是好处吗?

5 你的孩子悲观吗?(书内附儿童测量量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

6 如何教会孩子乐观?

7 悲观有害健康吗?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长寿吗?

8 习得性乐观持久吗?

9 科技越进步为什么人们越容易有抑郁的情绪?

作者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悲观是源自习得性无助,也就是由于过去无能为力的经验形成的“做什么都没用”的解释,而解释风格决定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乐观像无助一样也是可以习得的,而且一旦学会,永久有效。这个方法叫做ABCDE。

第一 正面管教为什么既不惩罚也不奖励

前段时间,好像无论是文字还是广播都在介绍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三元实验”,在这本书中不但详细介绍了这个实验缘起的过程,还讲到一个美籍日裔学生裕人,他用同样的原理设计了新的实验来研究人类,发现在狗狗身上证明的习得性无助也存在于人类的学习中。人们只有觉得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时候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相反,人们觉得他对一件事有控制力的时候是不会放弃的。习得性无助的经验正是造成一个人悲观的思维方式。即便奖励和惩罚发生也不能改变他们认为“做什么都没用”的念头。

这个实验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撼动了当时(1965年)主导美国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大师们。它证明了学习理论的中心前提是错误的,即学习只有在行为产生奖励或惩罚时才可能发生。行为主义者坚持认为,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只受他得到的奖励和惩罚所决定:一个被奖励的行为可能会重复,而一个被惩罚的行为则可能会被压抑,如此而已。而意识这种东西,即思考,计划,期待,记忆,经验等(前额叶皮质的主要工作)则不会影响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受到环境的塑造,而不受他内在的思想的影响。他们觉得意识就像汽车的计速器,它不会使车子走,只是反应车子行进的状态。

天哪,幸好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根本不会有人工智能什么事儿了。然而,放眼望去,这样的行为主义者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说作父母的,你是行为主义者吗?

你相信孩子是有意识会主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仅仅依靠奖励和惩罚吗? 举个例子,比如行为主义者会认为人去上班是为了拿薪水(可能老板还许诺更多奖金),孩子去上学是为了考高分(可能父母还会许诺额外的奖励)。而事实上人类去上班有着比拿薪水更多的预期,孩子去上学也同样有比考高分更多的预期。这个预期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对成长和进步的渴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希望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高薪难留人才,好学生容易辍学的现象。收入高的人也会消极怠工,考高分的学生也会不喜欢上学。

反过来,我们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守规矩听话,或者做任何我们想让孩子做的事情时,物质奖励或者行为惩罚很容易成为我们的首选。看上去是 因为这样做比讲道理循循善诱简单有效,但我们忘记了一旦这个外力不存在的时候,一切就会恢复原样。不然也不会常常听到父母抱怨“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什么方法都用过了”。 我们真的是什么方法都用过了吗?你用过一个方法叫做“真的信任”吗?

难道还有假的信任吗?当然有,很多父母会这样描述“我不是一开始就生气的,我提醒到第三次的时候才发脾气的。”“谁会一开始就动手啊,还不是说不听才打的吗?”“好好说根本没用,就得强硬吓唬才好使。” 这个不叫“信任”,我给这种教育起了个名字叫做试验怀疑。就是我不相信孩子会听我好好说出的话,我得试试,实验结果即是自证预言。反过来强化了我们坚信“说什么都没用”。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一开始你就不相信孩子会做出对他们有利的决定。所以你只是试试看。当然,也许你不承认你是这么想的,因为你已经习得性无助了。我们总害怕孩子一日“错”终身“错”,我们只能接受孩子“全对”,很难接受孩子“有时错”,我们不自觉的妄想他们知错就改永不再犯。

人类的痛苦也多半来自于“急于求成”,今天的父母更是如此。根本没有或甚少预留“改错”的时间,因此惩罚和奖励看上去简直就是快捷方式,恨不能自带“一键生成”功能。我们仿佛不是在培养会思考的人类的种子,我们只是在给机器充电和输入命令,即使这样简单了,还嫌烦。

我自己就是这类父母,尽管不断增进,但究竟还在路上。记得我坐月子时,有一日,儿子怎么都不肯喝我的奶,饿的哇哇大哭仍不就范。我则坚持不让用奶瓶,害怕一旦吃了奶嘴就再也不喝奶头了,就这样抗争了三个小时,最后小护士看不下去了,劝我说要不先用奶瓶少喝点,孩子不哭了再喝你的,总不能一直饿着哭啊。结果用奶瓶给儿子喝了一点止住了哭,然后我抱过来喝我的奶,小家伙也接受了。我当时只是一味的执拗,现在我明白当时那个叫做“怀疑”的东西是多么的要命。佛说,这个是执念,放不下既痛苦。

不怀疑就不痛苦了吗?否也,同样痛苦。孩子上幼儿园,晚饭在园儿里吃,吃的早些。回家看大人吃饭还要吃。我们从不怀疑,想着孩子饿了才想吃就给吃,结果孩子晚上都吐了。第二天决定不给吃了,结果要睡觉了孩子闹着要吃,还是饿了。这下糊涂了,害怕给吃,吃多了,不给吃晚上饿得慌。给吃一点,行吗?孩子能控制自己吗?又开始怀疑。结果这天放学,我跟他们商量,晚上回家吃一个水果,然后就一起看书玩乐高不再有吃的了,好吗?孩子们都说好。然后就这么做了。晚上也没吐,也没闹。真好呀,孩子有自控能力且说到做到。有时候不怀疑也是怀疑,怀疑他们能说到做到吗?父母犯起疑心病来,华佗在世也难办了。

记得《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有个故事,一个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要在教室里给他额外的荣誉和奖励,他对老师说:老师,我不要奖励,因为努力并获得好成绩给我带来的这种成就感就是一种奖励。” 是呀,人类是有意识的。正面管教为什么提倡既不惩罚也不奖励?因为长期无效啊,白干谁还干啊。那为什么父母看不到,因为我们着急嘛,我们希望立竿见影啊。

我们常常只在意结果,孩子饭吃完了,作业写完了,到点睡觉了。我们总是忘记孩子是因为饿了吃饭香才会吃的又快又干净,孩子因为写作业检验了是否学会了才写作业(当然给行为主义的老师和家长写作业的也不在少数),孩子因为自己说了要到点睡觉所以到点了就去睡觉了。这些过程中给孩子带来的满足感,养成的好习惯,形成的价值观,我们没看到,所以很容易忽略或者本能的不相信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行为主义者更在乎结果,会用惩罚和奖励来强化学习与合作。他们不相信人类是有主观意识的,可以自律不受外界影响,做出有利的决定。本质上来说他们也不相信自己是有主观意识的这件事。这样的父母会说“没办法啊”“我能怎么样”“只能这样做”。

那么你呢?你是不自信的行为主义者吗?如果你是,推荐你阅读作者的另一本书《教出乐观的孩子》。

第二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成为预防“无助”的人

书中专门有一章讲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悲观,实验证明孩子天生都是乐观的人,即便量表测试结果最接近悲观分数的孩子,也和乐观的成人分数差不多。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悲观,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并且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书中阐述了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发现导致孩子悲观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种,看看你是不是中招了,有则改之,无则警醒:

01 父母的影响

“小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小孩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要得到对周边发生事情,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解释。一旦父母变得不耐烦,不再回答孩子永无止境的为什么时,孩子就从别的地方去寻找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仔细聆听大人对某件事的解释,而在我们平常的说话中,大约每分钟都有一次解释,只是自己不觉得而已。你的孩子对这种解释会一字不落的听进去,特别是对不好的事情的解释。他们不但听,而且还会注意到这些解释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是特定的还是普遍的,是你的错还是别人的错。”

回想一下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对一件事的解释是怎样的?他们常常有哪些口头语?这样的话你常说吗?

如果你真的常常这样想,也不要慌张。好消息是,作者用实验证明,乐观并非来自于遗传,乐观是后天学习来的。所以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孩子都有救。

02 成人对孩子的批评方式

当你的孩子做错事时,你会对他说什么?他的老师又会对他说什么?注意孩子不只听我们对他们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这点在批评上尤其重要,孩子相信这些人的批评,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如果这些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内在的)的那么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转向悲观。人格化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自尊水平。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怪罪自己,乐观的人怪罪旁人或环境。当好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归功于旁人或环境,而乐观的人归功于自己。

世界知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德威克的研究显示了乐观是如何发展的,或者这可以告诉我们女性在童年时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她们比男性更容易有抑郁情绪。他在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发现一件事,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举止完全不同。女孩子安静的坐着,注意听老师讲话,基本上很守纪律。男孩子就不太一样了,就算勉强安静地坐着也扭来扭去,他们看起来不注意听讲,下课大喊大叫,互相追逐。全班进行测验。老师对不及格的同学如何说呢?

如果男生不及格,老师一般会说:

而女生得到的批评则不同,因为她们上课看起来很注意听讲,也很努力,老师不能以这些理由来批评她们。所以老师一般会说:

德威克给四年级的女生出了一道无解的难题,然后检验她们对失败的解释。当时间到了时,老师问“你为什么没有得出答案呢?”

我们怎么对孩子说话一向比我们对孩子说了什么重要的多(根据赫拉别恩法则,居然会重要16倍之多),批评孩子的时候,这种重要性尤甚。记得小时候,爸爸最常批评我的话是“你就喜欢标新立异”(个人化的),“你这孩子不能夸,一夸就翘尾巴”(个人化的),“你总是粗心大意,干什么都不认真”(永久的 普遍的)。而老师每次学期末给我写的评语都必然会有两组词“粗心大意”和“活泼开朗”,到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评语中只有“活泼开朗”没有再写“粗心大意”,爸爸居然以为老师忘写了,总是强化。而对“活泼开朗”这类词倒是认为本应如此,反倒不以为意。我倒没有批评家父的意思,只是用生活检验理论时发现,的确如此。不过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过程,况且当年也没有人教育父母如何做父母,全靠自己悟性,所以没什么好埋怨的。自己悟了也算是报父母恩,没白养咱。培根说了读书使人明智,每天明智一纳米足以。

那么你呢?你是怎么批评孩子的?不妨尝试记录下来你批评的话,分析一下,你让孩子习得了乐观还是悲观。结果可能会吓你一跳。

03 避免在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发生巨大变故

孩子8岁左右,乐观和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当然并非永久不变,可以后天习得。在孩子大约14岁以前,如果家里发生过这类事情,比如父母离婚或去世,或是家里破产,或经常搬迁到陌生的环境,孩子总是跟着转学换同学,如果这些事件好转了,孩子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普遍的,那么绝望的种子有可能会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刚生孩子那会儿我特别怕死,过马路都小心翼翼。现在想想真是本能的母爱泛滥啊。不过即便是为了防止孩子形成“无助”型人格,父母们也要保护好自己,注意饮食作息,常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心态,最重要在爱人身上多用功夫,夫妻和睦,孩子才有希望形成乐观的人格。

我见过很多夫妻,一说到孩子就眉飞色舞,一说到孩子爹(妈)就长吁短叹。口口声声说爱孩子愿意付出一切,结果夫妻吵架给爱人说句好话,便是一副宁死不屈的模样,真不晓得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当然,说这话的我,也曾是“宁死不屈”的一员,直到我意识到,如果你能够视爱人如孩子一样是自己身上的肉,割舍不掉,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经营婚姻,而不是幻想一劳永逸,以为无需努力从此王子和公主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从来没听说话谁得了鼻炎就跟鼻子说:鼻子我要跟你离婚,不要你了。也没听说过谁脑袋疼,就跟脑袋说:脑袋我要跟你离婚,不要你了。因为割舍不掉,所以会想办法救治,或者一开始就保护,保养,预防和积极治疗。婚姻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心里当爱人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会保养预防和积极治疗。反之,一有摩擦不是想怎么解决,而是想“我真是瞎了眼看错了人。”“如果她/他不是这样,而是那样就好了。” “过不下去了,离婚吧。”? 真累啊,你的身体器官绝不会说不要就不要的,因为疼啊,而且只有一个啊。所以婚姻说白了,是对爱人的信心,你是否真的相信“只有一个”。

当然,从知道到做到,仍然还有十万八千里路,只是进步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你当下的行为决定着你的孩子是否会悲观。你的小任性会在孩子的人生里被放大,不如让他记住你积极解决问题的光辉形象,即便解决不了,需要截肢了,至少你已经竭尽全力。

书中提到许多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显示,每3个被试中只有1个不会变得无助。而即便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每10个被试中也会有1个一开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这个被试无论是人还是狗狗还是老鼠都是一样的结果。那么是什么让一些人百折不挠,是什么让另一些人一开始就放弃?答案正是乐观和悲观。

3 悲观有害健康

心理活动比如情绪会导致身体的疾病吗?看看科学是怎么说的,书中描述了大量的实验,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都证明乐观的生命更长寿。习得性无助理论从四个方面强调乐观对健康有益:

第一,有习得性无助的老鼠比较容易患癌症。想想人类,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二,乐观的人会维持良好的健康习惯,有病及时询问医生,悲观的人会认为生病是永久的普遍的和个人化的。他会认为“我怎么做都没用”“何必多此一举”。不仅仅是就医的习惯,连学习的习惯也是如此。乐观的人多半会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他们习惯于相信有希望。而悲观的人更容易拒绝学习新东西,理由如下“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学那些有啥用。”(个人化的 永久性的)“我老了,学不会了。”(永久性的)“我也想换工作,不过可能哪里都一样。”(普遍性的)

第三,乐观会减少坏事发生的次数。统计显示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遇到的坏事越多,越容易生病。在6个月内经历搬迁,被解雇和离婚的人患病几率最高,甚至得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也比一般人高。你可能会想,谁会碰到较多的不幸事件呢?答案是悲观的人。因为他们比较被动,较少主动采取行动来避免不好的事,而且在事情发生之后也较少采取行动来终止这些事。所以悲观的人发生不幸事件的几率就比一般人高,而如果不幸事件容易导致疾病的话,悲观的人就较容易生病。

第四,乐观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支持,拥有深厚的友谊或温暖的亲情对身体健康很重要。没有结婚的人患抑郁症的比率要比结婚的人高。即使只是一般朋友,他们也会对抵抗疾病有所助益。

换言之,悲伤和抑郁的情绪会关掉免疫系统,所以生病几乎是一种必然。

好消息是,在致病的每个环节,没有不可测量的过程,所以可以在每个环节上进行治疗和预防。作者当年申请了麦克阿瑟基金来研究认知疗法是否能治疗癌症,实验结果发现接受认知治疗的病人的NK细胞(血液中的天然杀手扑杀任何入侵异物的细胞)活动性提升的非常快,但是控制组的病人(只是化疗没有认知治疗)则没有。说明认知疗法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那么这种方法也更多的被运用到预防疾病方面。就比如这本书已经告诉了你悲观会短命以及如何习得乐观。如果你是个悲观的人,那么太好了,你知道了并且愿意尝试习得乐观的方法,即刻你就做到了“预防”本身。

悲观就一点好处没有吗?那倒也不是,作者用大量的研究证明,轻度悲观的人更智慧,对事情的判断更准确,更容易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如果你能做一个非常乐观,有时轻度悲观的人,就再好不过了。幸好,乐观可以习得,且终身有效,一切还有救。对孩子来说,这更是个好消息,不是吗?

1. 抑郁症是悲观的终极表现,现在抑郁症正在大肆流行。抑郁症所导致的的自杀已经夺去了跟死于艾滋病一样多的生命,而且自杀的流行范围远比艾滋病更广。现在严重抑郁的人数比50年前多了10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发病期比上一代人提早了10年。

2. 为不幸的事找到暂时和特定的原因是获得希望的艺术;为不幸的事找永久和普遍的原因就是在练习绝望。

3. 成功=动机+能力+乐观,动机决定是否开始,能力决定是否继续,乐观决定是否长久。

4. 你对厄运的解释习惯和你的解释风格,不仅仅是你在失败时嘴里说出来的话。它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养成的。你的解释风格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5. 我不愿再加深因回避责任而造成的社会伤害,我并不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改变想法,怪罪到他人身上。只有在一个情况下应该这样做:在抑郁的时候。因为抑郁的人常常把不是他的错也揽到他身上,他们常常去负不需要他去负的责任。

6. 假如你的悲观分数处于平均水平,那么在平常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受到重挫打击来临时,你发现自己比“应该的抑郁”还更抑郁。生命的火花似乎熄灭了,你完全丧失了斗志,无法东山再起,你的未来漆黑一片。你会这个样子几天,甚至几个月,而你可能已经这个样子好几次了。

7. 抑郁时,对自己,对世界及未来的看法都是灰色的。当你抑郁时,一丁点的小障碍看起来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你相信你手指碰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会变成灰烬,你对为什么你的成功其实是个失败有着无数的理由。

8. 抑郁症患者通常在刚醒来时情绪处于最低潮,你躺在床上想着过去发生的种种失败,想着今天要面临的失败,假如你躺在床上不起身,这些失败的想法就像一床棉被一样把你包裹着。如果你爬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通常情绪会变好些。到了下午3-6点情绪又会低落下去。晚上通常是一天中最不抑郁的时间,清晨3-5点,如果你没睡着,则是情绪最差的时候。

9. 悲观是抑郁生长的沃土,特别是当环境不友好时他长的特别快。假如你认为事情不顺利都是“我的原因,而且这件坏事注定要跟我一辈子,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那你已经准备好了要得抑郁症了。

2017.9.2 于北京

-完-

“我是一个积极,乐观,外向,并且勇于接受挑战的人”翻译成英语

1--Mark Twain in a reception response to a reporter's question, said :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is some dog * - dependence. "He will press the case made public. Washington must Members Mark Twain published in a newspaper revelation, apologized. Mark Twain wrote such an announcement before : I speak on the banquet, said that some members of Congress are raising dogs mother, I thought think that statement is inappropriate, but not the facts. Thedeen reported statement, I say as follows :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is not some mother custody of the dog. 2--Mark Twain once with a wife sitting, he said to her : "Do you really beautiful," Mrs. arrogant answer : "Unfortunately, I can not equally praising you. "Mark Twain do not mind at all and said laughingly :" Lady, If, like me telling lies there. " 车票? 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广告? 一位商界阔佬对马克吐温说:“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给敝公司做个广告。”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 第二天在马克吐温主办的报纸上登出了如下文字:? 一只母苍蝇有两个儿子。她把这两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爱护备至。一天,母子三个飞到某某商业公司的商店里。一只小苍蝇去品尝包装精美的糖果,忽然双翅颤抖落下来,一命呜呼!另一只小苍蝇去吃香肠,不料也一头栽倒,顷刻毙命。母苍蝇痛不欲生,扑到一张苍蝇纸上意欲自杀,尽管大吃大嚼,结果却安然无恙!? 阔佬看完广告,气得直翻白眼。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登记? 马克吐温有一天来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这位著名的作家于是也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马克?吐温收到一封信.这是一位青年人写来的,他想向马克?吐温请教成为大作家的诀窍.信中说:"听说鱼含大量的磷质,而磷是有利于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鱼吧?但不知道你究竟吃的什么鱼,又吃了多少呢?"?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 席上演讲开始了,琼西·m·得彪滔滔不绝,情感丰富他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马克·吐温演讲。 马克·吐温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琼西·m·得彪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琼西·m·得彪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 法国名人波盖取笑美国人历史太短,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当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 两人握过手后,马克·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 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马克·吐温常常向人说起他小时候的一段伤心往事。据说,马克·吐温出生时是双胞胎,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两人长得一模一样,连他们的母亲也分辨不出来。 有一天,保姆为他们洗澡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跌入浴缸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究竟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 “最叫人伤心的就在这里。”马克·吐温说,“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 曾有一位专门喜欢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指责马克·吐温说谎。马克·吐温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领,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你是怎样判断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 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有一次,别人问马克·吐温,是否记得他第一次是怎样挣到钱的。? 他想了很久,然后说:“对,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小学生们都不尊重自己的老师,而且不爱惜学校的财产,经常弄坏桌椅。于是我们学校就订出一条规则,凡是有哪个学生用铅笔或小刀弄坏了桌椅,那么他就将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或者罚款伍元。一天,我弄坏了我的书桌,只好对父亲说,我犯了校规,要么罚伍元,要么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父亲说当着全校学生的面挨打真是太丢脸了,他答应给我五块钱,让我交给学校。但是在给我这五块钱之前,他把我带到楼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想,我既然已经挨过一顿打,于是决定当着全校学生的面再挨一顿,以便把那五块钱保存下来。我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我第一次挣到的钱。” 马克·吐温在著名画家惠斯勒的画室参观时,伸手去摸了一下一幅油画。 惠斯勒装着生气地喊道:“当心!难道你看不出这幅画还没干吗?” “啊,没关系,反正我戴着手套。”马克·吐温答道。? 马克·吐温爱上了头发乌黑,美貌惊人的莉薇**,他们在1870年2月2日举行婚礼。婚后不久,马克·吐温给友人写信,在信中,他不?无幽默感地说:“如果一个人结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他们一样幸福的话,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费了30年的时光,假如一切能从头开始,那么我将会?在呀呀学语的婴儿时期就结婚,而不会把时间荒废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马克·吐温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办报时,有一次,一?位读者在他的报纸中发现了一只蜘蛛,便写信询问马克·?吐温,看是否是吉兆或凶兆。马克·吐温回信道——“亲?爱的先生,您在报纸里发现一只蜘蛛,这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这只蜘蛛只不过是想在报纸上看看哪家商人未作广告,好到他家里去结网,过安静日子罢了。”

我是一个积极,乐观,外向,并且勇于接受挑战的人的英文:I am a positive, optimistic, outgoing, and brave to accept challenges

accept 读法 英?[?k?sept]?美?[?k?s?pt]?

1、vt. 接受;承认;承担;承兑;容纳

2、vi. 承认;同意;承兑

词汇搭配:

1、accept delivery of goods 负责送货

2、accept failure 承认失败

3、accept help 接受帮助?

4、accept liability 承担责任?

5、accept membership 接受为成员或会员

扩展资料

一、accept的词义辨析:

take, accept, receive这组词都有“接受、接纳”的意思,其区别是:

1、take?与receive同意,是receive的日常用法,侧重不带主观意愿地收下或接受。

2、accept?强调主动地或自愿地接受,或者说,经过考虑后同意接受。

3、receive?着重仅仅接到或收到这一支轮船或事实,而不含采取主动或积极行动的意思。

二、accept的近义词:receive

receive 读法 英?[r?'si?v]?美?[r?'siv]?

1、vt. 收到;接待;接纳

2、vi. 接收

词汇搭配:

1、receive an injection 接受注射

2、receive an ovation 受到欢呼?

3、receive assurances 得到保证

4、receive dividends 分到红利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