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诗词平仄 平上去入 其中入声消失 我是北方人 只会普通话 该如何分辨入声调?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9 18:44:52浏览:17分类:文字大全

诗词平仄 平上去入 其中入声消失 我是北方人 只会普通话 该如何分辨入声调?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二、普通话的声调

(一) 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根据古今调类演变的对应关系,定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具体描写如下:

1.阴平。高而平,叫高平调。发音时由5度到5度,简称55。例字:妈、督、加、先、通。

2.阳平。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由3度到5度,简称35。例字:麻、毒、荚、贤、铜。

3.上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例字:马、赌、甲、显、桶。

4.去声。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调。由5度到1度,简称51。例字:骂、度、价、县、痛。

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调 类 调 值 调 型 调 号 例 字

阴 平 55 高 平 - 例:咪mī, 身shēn

阳 平 35 中 升 / 例:迷mí, 神shén

上 声 214 降 升 √ 例:米mǐ, 审shěn

去 声 51 全 降 \ 例:密mì, 慎shèn

(二) 变调

我们平常说话,总是一个一个音节连在一起发音的。音节和音节相连时,有的音节的调值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变调。变调是汉语许多方言都有的现象,最常见的变调是后面音节的调值影响前面音节的调值。下面我们介绍普通话里两种重要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两个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是上声时,这个上声受到它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发生变调。规律是:

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例如:买米、好酒、土改、检举、冷水。

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半上)。

⑴上声加阴平,例如:买姜、好书、写诗、语音。

⑵上声加阳平,例如:买油、好房、两条、语言。

⑶上声加去声,例如:买菜、好戏、写信、美味。

2.“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一、第一。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读时发生变调,改读为51去声。

⑴“一”加阴平,例如:一斤、一天、一杯。

⑵“一”加阳平,例如:一元、一年、一条。

⑶“一”加上声,例如:一两、一晚、一本。

“一”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一寸、一夜、一个。

“不”的本调是去声,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不、就是不。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仍读本调 。

⑴“不”加阴平,例如:不说、不高、不听。

⑵“不”加阳平,例如:不来、不直、不能。

⑶“不”加上声,例如:不走、不好、不肯。

“不”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不去、不累、不会。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福建、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为便于查检,本表入声字按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次序排列。同声调的字按声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发~生,“~”符号,表示省略。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