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李白的诗要10首 最好有解释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9 19:25:34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李白的诗要10首 最好有解释

丁都护歌 李 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 。 「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 。「征」 ,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两岸饶商贾 」,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这裏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 。「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夫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夫的痛苦,骄阳,重役,乾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 「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夫的不堪忍受的痛苦。「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是指纤夫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夫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万人凿盘石 ,无由达江浒」,这裏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 ,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夫的悲,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夫的极深切的悲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 ,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裏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於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裏敢於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於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

春思 李 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心理的诗。所谓「春」思,一来实指春季,二则喻爱情。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 ;「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诗人深刻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 ,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实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於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 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美与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春日思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当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使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诗中看似不合理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於阔别而情愈深,诗的最后两句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抓住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贞不移的高尚情操。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子夜吴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一片月 」,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习见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沈浸在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於思妇又撩起思妇多少愁绪「一片」、「万户」,写光写声 ,似对非对,措语自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裏,秋月秋声与秋风构成浑成的境界 ,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引出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两句的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听蜀僧浚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来自四川峨眉山下。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 ,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 ,这裏用来代指名贵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表现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 ,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著,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在於除了「万壑松」之外,没用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著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哭晁卿衡 李 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闻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痛失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上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 ,诗以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 :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表达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藉想象,设想著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著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 ,如同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裏泛指海外三神山,以切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此外,「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暗示了晁衡的遇难。

「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喻晁衡遇难,明月象徵著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沈沦於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末句以景写情 ,寄兴深微。晁衡的溺海身亡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地也仿佛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著海上的苍梧山,沈痛地哀悼晁衡的仙逝。诗人这裏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现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藉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洗刷耻辱,战士们凯旋而归;由於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表现了出来。「春殿」的「春」字 ,应上「如花」,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非特指春天。仅此一点,就表明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抛之脑后。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然而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幻灭。

一般的七绝,转捩点都安排在第三句裏,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裏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裏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於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裏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於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於读者眼前。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於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 」的气势,洋溢著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著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裏行间飘荡著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横江词六首(其一) 李 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於瓦官阁。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富於地方色彩 。「侬」为吴人自称 。「人道」、「侬道」,都是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率真,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有时则风急浪高,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 」,「吹倒山」,采用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 「猛风吹倒」表现大风吹得凶猛:狂飈怒吼,呼啸而过,似乎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描绘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於瓦官阁。」因为白浪距诗人近而瓦官阁离人远,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像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调 ,驰骋丰富奇传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迫害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 :天色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彩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裏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在这首诗中 ,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 ,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它与《蜀道难》都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於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但是 ,《蜀道难》的结尾是金刚怒目式的空言,其反抗情绪如火山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却给人以严肃的冷峻感。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本来是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但是,诗人却用拟想的方式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所以「相看两不厌」一句就愈耐咀嚼。

都是同一个人``

不过是各处的音译不同而已``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从构到每个人物 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现代摄影术的作用。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描绘起自己来可谓得心应手,他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 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这些素描艺术手法使后来的不少画家得益菲浅,堪称素描艺术的精典。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因此,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不亚于达.芬奇的那些恢宏巨制,诸多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 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主要作品简介

《自画像》

《岩间圣母》

《蒙娜丽莎》

《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 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 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从构到每个人物 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 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 现代摄影术的作用。在这幅《自画像》 中,画家描绘起自己来可谓得心应手,他 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 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 微妙变化,这些素描艺术手法使后来的 不少画家得益菲浅,堪称素描艺术的精典。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 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 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因此,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 不亚于达.芬奇的那些恢宏巨制,诸多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 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岩间圣母》达.芬奇 祭坛画 (189.5X119.5厘米 ) 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 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 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 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 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 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 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 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蒙娜丽莎》达.芬奇 油画 1503--1506 77X53厘米 现藏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 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 成就,是达.芬奇几年(1503--1506)为之 苦心经营的留世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 伦萨商人F.del焦孔多之妻,当时年约24 岁。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 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 理想全部倾注于此,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是 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笔 法。而且,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他 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 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纪的妩媚微笑,则使观者如坠云雾,直叹 妙不可言;这种致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 辉的体现。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先看基督左边的一组三个人:腓力按耐不住地跳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表白自己的真诚的纯洁。老雅各极度愤慨,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后仰,好象在表示:这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说这怎么可能呢?在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犹大,他心虚地急忙扭动身子,惊恐地想远离夫子,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粟而害怕地斜视着基督。约翰忧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怎么办是好,在听彼得细言。彼得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左手搭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似乎在问:你知道是谁吗?他的右手还紧握着一把刀,好象在显示:要是我知道是谁,一定要杀死他。最右边一组三个人中,靠近彼得的是巴多罗买,他张开双手,显得震惊而又沉着,似乎是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想拯救夫子。搂着巴多罗买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最顶端的是强壮的安得烈,他探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最左边一组中,马太双手伸向基督,脸却转向左边的达太,好象在询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夫子所讲的到底是指谁呢?达太摊开双手,表示自己也正在纳闷。西门也正在苦苦思索,但是毫无结果。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在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简单,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再通过这些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将整个画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极为慎重,有时站在画前沉思徘徊半天不能落笔。修道院的院长十分恼火,指责他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画家正愁找不到犹大头像的模特儿,觉得这个令人讨厌、粗暴无知的院长的头正合适,便用了它作为犹大的形象。我们在画中所看见的犹大,阴沉而丑陋,又显得特别粗鲁,与旁边的约翰和彼得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望而生厌。

两幅《最后的晚餐》的比较

《最后的晚餐》-丁多列托

在不同的年代,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和丁多列托(Tintoretto)分别创作了《最后的晚餐》,为了能更好的赏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让我们把两者作一下比较。

两幅画同样取材自圣经,所不同的是,达芬奇的画创作于1495至1498年,此为文艺复兴期间,丁多列托的画则产生于1592至1594年,时值历史的转捩点,文艺复兴即将让渡与巴洛克。

若单就题材来看,达芬奇的画勉强可算作是宗教的,就精神而言,丁多列托的画流溢出浓郁的基督教气氛,达芬奇的画则成了世俗的。丁多列托和达芬奇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刻来描绘耶稣和门徒最后的晚餐,凝于丁多列托画中的时刻是,耶稣摆设了圣餐,对门徒说:「吃吧,这就是我的身躯。」一如门徒所熟悉的那样;而达芬奇所关注的时刻则是门徒对耶稣的话—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所做出的反应。丁多列托所选择的片刻独一无二,换了别时别地都不可能发生,达芬奇画中的片刻在人间其实时时上演著,丁多列托的画好比一出「神灵剧」,达芬奇的是一出「人间剧」。

以下我们更细部地对两幅画作比较。

1.构图:以餐桌的位置为例,达芬奇将桌子横在画面正前方,桌子就不只是桌子,还形成了一道区隔的线,好比戏台的边缘,观众在这一边,餐桌的另一边正上演著一出戏。丁多列托挪动了餐桌,画中人物不再与观众遥遥相隔,画边缘不规则的裁切,有延展画面的效果,把观众也邀请入画。

2.空间运用:达芬奇和丁多列托都运用「透视法」创立空间,所谓「透视法」就是两条铁轨或道路在远方逐渐聚合所产生的一种效果。达芬奇透过天花板、挂毡、地板勾勒透视线条,所有线条汇聚于基督头部,即画面正中央,线条明快清晰,形成一种对称、协调。丁多列托没有盯住画面正中央,而使线条陡斜地伸向右上角,直到在天使的羽翼下方交会,由于交会点阴暗、暧昧,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紊乱、纹理不明。

3.人物描绘:达芬奇的人物一字排开,各人的反应独特、个性鲜明,历历在目,门徒在听了耶稣的话以后,各个反应不同,于是表现出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相反地,丁多列托让人物笼罩在阴影之中,隐隐约约难以分辨,他们统统被气氛所挟裹,他们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发生作用,而是他们相加而成的整体才是意义所在,可视为势不可当的宗教体验。

4.现实性:两幅画可说都是既现实又非现实的,达芬奇的现实性表现在他的著重细节,故清晰、准确,但房屋却是抽象的,且人物难以想像地挤成一堆。丁多列托的画虚构了非现实的房屋,神秘的光若明若暗,四处充斥著幻影和阴霾,但是,人物和物体的刻画却十分坚实、丰满、生动活泼。

5.戏剧性:戏剧的本质是关键时刻的人物冲突,就这点看,两幅画都富于戏剧性,都是连续动作在瞬间中断,好似钟摆在摆动的顶端突然暂停,但两者设置这一瞬间的方式不同,达芬奇的人物姿态在关键时刻充分表现出其内心世界,他用戏剧泄露有意义的「性格」。丁多列托则著力于运动的进展和时间的流逝,观看丁多列托的画,在视觉上会产生动荡感,不能减速,可以说丁多列托用戏剧展开有意义的「事件」,终点、起点同等重要,同为整体的一部份。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尽管被认作是流传最广的宗教绘画,实质上根本不是宗教的,而是人类心理的描写,丁多列托的画才反映了宗教体验。

两幅画传达出何种「人的本质」呢?就达芬奇而言,他把人看作截然分离的个体,当事件撞击时,个体以独特的方式作出反应,表面上看,的确笃信了新教看重个体的原则,但同时也强调,个体仅凭相加即可构成整体,和丁多列托「超个体」式的共同感不同,丁多列托基本上将人视作宏大整体的一部份。如果从「教会生活」考虑两者的歧异,顺著达芬奇对人性的理解推衍,现实中是没有真正的教会的,或许俱乐部是比较可以接受的形式,因为可以容许个体随意出入。按照丁多列托的信念,教会不是虚无,而是一切,人只有作为教会的一部份才有现实性。

即便你不同意一幅画对人性的解释,仍然可以承认它是伟大的作品,这就是艺术!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