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水润读书笔札丨庄子 外篇 胠箧(二)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31 11:39:44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水润读书笔札丨庄子 外篇 胠箧(二)

胠箧篇,庄子外篇的第三篇,主旨提倡绝圣去知,返朴归真的哲思。

第三章? 申论绝圣去知的道理。

1.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因此,摒弃圣智礼法,大盗方能中止;击毁珠宝,小贼才会消失;焚毁符玺,民众才会淳朴;折毁斗秤,民众才没纷争;尽毁天下圣智礼法,民众方可论事。

2.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搅乱六律,折毁各类乐器,堵塞师旷的耳,天下人方能保全原本的听觉;去除纹饰,消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天下人方能保全原本的视觉。

3.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毁消钩弧墨线,废弃圆规角尺,缠裹工倕手指,天下人方能保全原本的智巧。故说: 最大的智巧好像笨拙一样。

4.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削除曾参、史鰌的儒行,钳封杨朱、墨翟善辩之舌,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会同返真朴。

5.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人人保有原本的视觉,天下就不会眩乱;人人保有原本的听觉,天下就不会忧患;人人保有原本的智巧,天下就不会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德性,天下就不会失去正道。

6.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曾参、史鰌、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炫自己的德性,用来扰乱天下,这对正道是无益的。

7.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你不知道至德的时代吧?昔日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那时代,民众靠结绳的办法记事,粗疏的饭菜也美味,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欢乐于纯朴的风俗,舒适地住在简陋的居所,邻国相互遥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民众直至老死互不往来。

8.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像这样的时代,是真正的太平治世。可当今,竟使民众伸长脖颈、踮起脚跟说: 某地出了圣人。于是携带粮食急趋而去,对内弃双亲,对外弃事业;足迹遍布各诸侯国境,车轮往返千里之外,这是统治者追求圣智的过错。统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从大道,则天下必大乱。

9.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怎么知道是这样?弓弩、鸟网、弋箭、机关的智巧多了,则鸟受惊吓,乱飞于空中;钩饵、渔网、鱼笼之类的智巧多了,则鱼在水里乱游;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巧多了,则兽在草泽里乱窜;

10.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欺诈狡黠、坚白强辩、同异之谈多了,则世俗的人会被诡辩迷惑。故,天下大乱,罪在于好智巧。

11.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故,天下人都知道去探索所不知的,却不知探索(内在)已知的;都知自己所不善长的,却不知本自具足(佛理),因此天下大乱。

12.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

故,在上,掩敝了日月的光辉,在下,销解了山川的精华,在中,扰毁了四季的运行,无足爬虫,微小飞虫,无不丧失本性。追求智巧扰乱天下,竟达如此地步。

13.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皆如此,舍弃淳朴民众,而喜好狡诈之徒;废置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而喜好繁琐的思想,繁琐的思想已扰乱了天下。

备注: 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 六月读书笔札。

弼长于笔札 于的用法

《大宗师》主题思想在于讲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死一如的人生观,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及行云流水的生活境界。

本篇分十章,第一章主讲真人的境界。认为自然与人是浑为一体的,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大宗师》这篇格外重要,故将每一段文言文皆摘录疏理,从中受益。

下面分段而论:

1.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人的生命,同宇宙自然法则一样,效法天地,行云流水,一切听任自然,此为最高修养学问。

2.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知天地的运行,是宇宙自然规律的运作。知人的生命活动,根源于潜藏的生命意识,用所学知识学问去辅助探索生命的根本,获取足够的智慧,可让身心平和,尽享天年。

3.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虽然如此,仍有不妥。知识要有参照物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参照物不是特定的,怎么知道所言本岀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自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所言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知识学问需通达、辨证获取。

4.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有真人方有真知。什么是真人?古时真人,不贪求,不自恃成功,不图谋事。这样的人,过错过去不追悔,正当机遇不得意。

5.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这样的人,登高处不颤栗,入水不沾湿,入火中不觉灼热。真人的生命功能修为达到如此境界,是因其心境已达无量无边、无知无觉、与道相合的境地。

6.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古时真人,夜睡无梦,睡醒无忧,饮食不择,呼吸深沉,其呼吸往来至足底。

7.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众人呼吸只到喉颈。人屈服时,言语只在喉前吞吐,无主见与魄力。嗜好与欲望愈深的人,其天生的智慧(天赋)愈浅。

8.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时真人,不乐生,不畏死,生死一如。大禹言,生寄也,死归也。活着寄宿一载体内,历经世间种种,死后仍回归休息。古时真人,淡然处世,逍遥而来,逍遥归去。

9.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不忘生命的初衷,也不追求生命的最终,生命所有际遇都欣然接受,忘掉生死,任其复返自然,不用心智去求道,不以人为的方法帮助天机,任由自然发展。

10.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真人的境界,心念纯净,无妄念,无烦恼,容颜外形清净,额上泛光,雍容自得。性情与自然同道,喜怒哀乐如四季更替自然无饰,与外界事物合宜相处,而无法知其智慧的深远。

11.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

故,古之圣人用武力灭亡敌国却不失敌国之民心,恩泽广施万世,而不仅是怜悯这一时代这一国家的人们。故,圣人的修养不只限于通达人情物理,其真正的仁慈是广济天下。

12.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择时而出,伺机行事,非贤人所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相辅,不知进退存亡之道,算不上君子;为求名利而失去自己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功未成身先亡,则不能成为传播大道的真人。

13.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本可做安闲的道者,传道授业于众,而俱因忠贞先后捐躯,不能安享天年,得不偿失。

14.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古时真人,言行仁义而不参众,处事谦逊有礼,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广而不浮华。

15.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

神情舒畅自适,一举一动皆发自内心的欢喜。容颜和悦,德性宽厚,让人乐于归依。

16.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气度博大似拥有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淡然漠然,沉浸在自己绵邈深远的思想世界里。

17.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

以整治为体,以礼乐为羽翼,以知识为时备,以德行为依循。以整治为体,调整向上;以礼乐为羽翼,超然行于人世。

18.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以知识为时备,是因不得已要处理世事;以德行为依循,走正道,方可至生命价值的高峰,这需真诚不懈地努力。

19.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故,其喜好是浑为一体的,不喜好也是浑一的。同类事物是浑一的,不同事物也是浑一的,因为道是浑一的。

同一性是以天道为徒,不一样是以人道为徒。

天道自然与人道不可能相互对立存在,天与人是浑为一体的,天人合一,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才可称为得道真人。

备注: 此篇写于戊戌年十二月。整理于二0二一年 一月。

附言:

此文早写于一九年,那时初读《庄子》。今整理改动了些许,但好的文字仍留下了。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 ,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

之前,读内篇前五章时,是就其要点摘录而论,读到《大宗师》这篇,觉得很重要,想每一句都详细了解写入读书笔札中。

写完后,又觉得有必要将《庄子》全书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文感,当然也借鉴前辈的思想,诠释在读书笔札里。

想,过年前完成《庄子》内篇,年后续读写《庄子》其他篇章。

以后的读书笔札专读国学经典,理解并记录所读心迹。

作介词:在、从、到。

原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 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

翻译:

杜弼,字辅玄,中山郡曲阳人。杜弼幼年时就聪明敏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读,十二岁寄居郡学读书。同郡人甄琛时任定州刺史,到郡学考察面试学生,召见杜弼回答问题,应答如回声般快捷,甄琛对他的才智大加赞叹,认为很奇特。杜弼擅长书写公文书信,往往为当时同辈人所推重。

此文出自《赵希乾传》。

解析:

清代张潮小说《虞初新志·赵希乾传》中人物。孝子。明末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事母至孝。年十七,母病月余,往问日者,日者言母无生理;往问卜者,卜者复言不吉,且信口告以割心可愈母疾。

回家剖心,深寸许,以手入取心不可得。得肠出,割数寸,置于釜,母姑为捧食于其母。县令亲往视之,命医调治母子病。数日母愈,不旬日,希乾亦渐次进饮食。惟肠出胸前不得纳,粪便从胸出,年六十一卒。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