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关于乾隆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9-01 12:14:03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关于乾隆

以下是有关乾隆的一些野史和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清朝人物简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乾隆皇帝下江南,纪晓岚随行。一路上,乾隆经常出一些难题命纪晓岚答对,纪晓岚能巧妙地完成。 一天,他俩登上长江岸边的一座酒楼,欣赏江景。乾隆忽然心血来潮,要纪晓岚即景做一首绝句,诗中必须包括十个一字。纪晓岚唯唯领命。他走进临江的窗户,放眼望去,但见秋雨如丝,江面上雾影蒙蒙,往来的船只很少,不远处,岸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渔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钓。纪晓岚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二句诗:“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勾”。乾隆见纪晓岚两句诗便用了五个“一”字,不觉颔首微笑,表示赞许。谁知纪晓岚只做了前两句,后面两句却做不出来了。他捻须皱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终难在下面两句中再安上五个“一”字,乾隆见他做不出来,不觉把桌子一拍,笑道:“今天也难倒你啦!”说罢,又哈哈大笑。纪晓岚连忙跪下,道:“启禀圣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讲来!”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念道:“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四库未收书辑刊》简介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一部大型中国古典文献资料

丛书,全书为1 6 开本3 0 1 册,每册约8 0 0 页,全

部采用进口材料印制,内文纸具有防虫蛀功能,精装、

烫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册,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册,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册。

清乾隆皇帝曾组织了全国的大学者,动用了大量的

国库资金,编修了规模宏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丛书- - 《

四库全书》。由于乾隆皇帝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经典文献或篡改后编入《四库全书

》,或打入冷宫,更有相当一部分被销毁,因此,《四

库全书》的局限性相当突出。但《四库全书》的功绩是

主要的,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许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后至民国成立时的2 0 0 多年间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由于战争、自然灾

害等原因,许多著作已失传,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虽非孤本,但为数极少,成了一些图

书馆的珍藏本,只见其名,不能阅其书,失去了图书为

大众阅读, 传播知识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

与动荡,毁于一旦者将难计其数。《四库未收书辑刊》

正是为挽救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保存典籍、古为

今用的需要而诞生的。

《四库未收书辑刊》由刘享龙先生个人出资2 6 0

0 万元;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老先生担

任首席学术顾问;著名方志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

振伦老先生担任名誉主编;中科院图书馆古文献学、版

本学、目录学家罗琳先生担任主编,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国学大师们挑选的,清四库馆臣未见之书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袭《四库全书》之分类和体例进行编

修。所收之书不与现行四库诸书有重复收集之处,而且

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古代文化以其

真实、客观的面貌再现在今人和后人面前。《四库未收

书辑刊》的出版,才真正让《四库》全了起来,《四库

全书》只有与《四库未收书辑刊》一起,才能构成中

国古典文献大全。因此,我们毫不夸张地说:

《四库未收书辑刊》+ 乾隆皇帝= 历史中国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图书馆、图书收藏家和专家

学者难得的珍品书。

---------------------------------------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姓氏

张王李赵遍地刘”。赵姓是我国的大姓。《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这是说,赵姓最早出自西周。造父因为善于驾车,受到周穆王的赏识,被封到赵城(位于现在的山西洪洞县境内),因此以城为姓。在此之前,赵氏应当是姓嬴的,他们与秦朝的王室们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颛顼的后人、差点做了大禹继承人的伯益。

赵姓显赫的历史

周幽王无道,造父的后世子孙便来到晋国做起了士大夫。战国初年,造父的第19代孙赵襄伙同他人把晋国一分为三,建立了赵国。秦始皇灭了赵国后,赵国的贵族和平民怀念故国,纷纷以国为姓,姓赵的人便越发多了起来。待到五代末期赵匡胤建立宋朝,赵姓更加显赫。由于皇上姓赵,编纂于宋的《百家姓》,赵氏便排在了第一。历史上,赵姓名人甚多,即便是乡野鄙夫,也能顺口说出几人,我就不在此卖弄了。

赵姓有好多来自“赐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

现代人赌咒发誓,常说:我若如何如何,便随了你的姓。姓了别人的姓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是,在封建社会,被皇帝赐以国姓,却是莫大的荣耀。自己改了不算,部落、部属也都跟着改。有宋一代,这类记载比比皆是。比如,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另外少数民族改姓赵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等等。

满族赵姓大都原姓“觉罗”

满人姓“××觉罗”的很多。包括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等。据信,“觉罗”才是姓氏,加在姓氏头里的前缀最初的意义不过是为了相互区分。“爱新觉罗”的“爱新”是“金”的意思,这是为了表明他们的贵族身份。据说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与之相反,“伊尔根觉罗”氏的“伊尔根”却可翻译为“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辛亥革命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满人纷纷改用汉姓。其中,改用“刘”、“金”、“赵”三姓者为多。“爱新觉罗”氏大多按照意译改姓“金”,也有少部分改了“赵”姓。而其他“觉罗”氏,特别是新宾一带的“伊尔根觉罗”一支基本上都改了“赵”姓。

据说满族“觉罗”氏本来就姓“赵”

关于“觉罗”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考证说,“觉罗”本就是汉语里“赵”的意思。“觉罗”一族,是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宋钦宗的后人。这个故事,曾在早年满族老辈人中口耳流传。有人做过调查:满清灭亡后,东北及河北地区姓“觉罗”氏的满人没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赵”。据说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传说。由于缺乏必须的佐证,此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不过,我倒宁愿它是真的。

“满族姓氏繁多,据《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满族的姓氏来源或以部落为姓,如叶赫部落称叶赫那拉氏(又为“那拉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称,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叫“宁古塔氏”、乌苏里江边的叫“乌苏里氏”;使用女真旧姓,如 “粘”姓满族、又如“完颜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那木都鲁氏”、“舒穆禄氏”等;还有赐姓和冠汉姓者,如明朝汉族对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满洲人赐姓:“麻子帖林儿”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诚”。其实满族先人女真进入中原后,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汉族姓氏,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但是以满族三大姓为最多.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关于康熙的子女之事!说得越详尽越好呀!

夏正妃一人 次妃十一人商中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周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秦皇后。皇帝之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其余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无定数。西汉皇后。共设十四等,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八子、充仪、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涓,与无涓同等的还有共和、娱灵、保才、良使、夜者。此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王莽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即三夫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八十一御妻也。东汉皇后、贵人。后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魏(三国)曹操建魏国,在王后之下设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于是?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依次是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晋武帝时,皇后以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九嫔以下设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南北朝皇后以下置贵妃,位于贵嫔之上,又以昭仪、昭容、昭华代修华、修容、修仪。以后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为九嫔,而以婕妤、容华、充华等位其下。南北朝代均有增损。梁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称三职 。北魏皇后。北魏初年,未立定制,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官,有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世妃、御女等,复设置女侍中、女尚书以至奚官女奴等执事人员。北齐皇后。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昭仪,有左右二人,三夫人改称为,弘德、正德、崇德,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二十七世妇为,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为,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北周

称三夫人为三妃,以下有六嫔、御媛、御婉等号。

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确立妃嫔制度。

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二十七世妇,婕妤十二员,为正三品,美人、才人共十五员,八十一御妻,保林二十员,为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员,为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员,隋炀帝时还有“承衣刀人”等姬妾?随意而置。

高祖武德初年

皇后下

贵淑德贤四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各九人曰二十七世妇

宝林

御女

采女各二十七人曰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

更易内官名称

置赞德两人代替四妃

宣仪四人代九嫔

承闺五人代美人

承旨五人代才人

卫仙六人代保林

供奉八人代御女

侍栉二十人代采女

又置侍巾三十统称“内官”。

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改四妃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但仍封杨玉环为贵妃均为正一品)

芳仪六人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此外唐制太子也有[内宫]

太子妃一人

下有良娣二人

良媛六人

承徽十人

昭训十六人

奉仪二十四人

五代十国

除皇后外,妃嫔与宫廷女官合二为一,名目繁多,人数多达数千人,暂不明细。

皇后

贵、淑、德、贤、宸

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皇后

元妃、贵妃、德妃、文妃

昭容、昭仪、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

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无其他等级。

皇后

贵妃 真妃 淑妃 丽妃 柔妃

婕妤 丽人 才人

顺仪 淑华 淑仪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

海陵王执政时,宠妃多达十二位。

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仿照汉制立了嫔御制度,规定。

皇后

贵妃、贤妃、德妃

昭仪 昭容 昭媛 修仪 修容 修媛 充仪 充容 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

二十七世妇 宝林二十七人

御女二十七人

采女二十七人,比八十一御妻

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皆内官也。

后妃封号惟皇后、妃二等?再没有别的名号

明太祖时

皇后

贵妃

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

皇后

皇贵妃

才人

选侍

五宫并建?清宁宫皇后 关睢宫宸妃 麟趾宫贵妃 衍庆宫淑妃 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 决定采用礼官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

分居东西12宫,东六宫: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

西六宫: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

附录

给皇上看上的 宫女 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 秀女 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 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 兰贵人 、懿嫔,生皇子后升为 懿妃 、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起。

黄帝立四妃;夏增三三,为 九嫔 ;殷增三九,为 二十七世妇 ;周增九九,为 八十一御妻 。魏明帝置 淑妃 , 汉武帝 置 婕妤 ,汉元帝置昭仪,汉 光武 置贵人,晋武帝置 才人 。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属马。他8岁登基,在位61年,享年69岁。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35个儿子中,序齿的有24位,实际上成人(年满16岁)的,只有20位。这20个儿子,是由17个妻子生育的。

承瑞 康熙06年09月20日 ------ 康熙09年05月 荣妃马佳氏

承祜 康熙08年12月13日 ------ 康熙11年02月 孝诚仁皇后

承庆 康熙09年02月01日 ------ 康熙10年04日 惠妃纳喇氏

赛音察浑 康熙10年12月25日 ------ 康熙13年正月 荣妃马佳氏

01 胤禔 康熙11年02月14日 直郡王 雍正12年 惠妃纳喇氏

长华 康熙13年04月06日 ------ 出生日即殇 荣妃马佳氏

02 胤礽 康熙13年05月03日 理密亲王 雍正02年12月 孝诚仁皇后

长生 康熙14年06月21日 ------ 康熙16年03月 荣妃马佳氏

万黼 康熙14年10月08日 ------ 康熙18年正月 贵人纳喇氏

03 胤祉 康熙16年02月19日 诚隐郡王 雍正10年 荣妃马佳氏

04 胤禛 康熙17年10月30日 清世宗 雍正13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禶 康熙18年02月20日 ------ 康熙19年02月 贵人纳喇氏

05 胤祺 康熙18年12月04日 恒温亲王 雍正10年05月 宜妃郭络罗氏

06 胤祚 康熙19年02月05日 ------ 康熙24年 孝恭仁皇后

07 胤佑 康熙19年07月25日 淳度亲王 雍正08年 成妃戴佳氏

08 胤(示异) 康熙20年02月10日 (复)廉亲王 雍正04年09月 良妃卫氏

09 胤(示唐) 康熙22年08月27日 (复)贝子 雍正04年08月 宜妃郭络罗氏

10 胤(示我) 康熙22年10月11日 (复)敦郡王 乾隆06年09月 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胤(示禹) 康熙22年11月23日 ------ 康熙23年06月 贵人郭络罗氏

11 胤(示兹) 康熙24年05月07日 ------ 康熙35年07月 宜妃郭络罗氏

12 胤祹 康熙24年12月04日 履懿亲王 乾隆28年07月 定嫔万流哈氏

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怡贤亲王 雍正08年05月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14 胤(示题) 康熙27年正月09日 恂勤郡王 乾隆20年正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禨 康熙30年正月26日 ------ 康熙30年03月 平妃赫舍里氏

15 胤(示禺) 康熙32年11月28日 愉恪郡王 雍正09年02月 顺懿密妃王氏

16 胤禄 康熙34年06月18日 庄恪亲王 乾隆32年02月 顺懿密妃王氏

17 胤礼 康熙36年03月02日 果毅亲王 乾隆03年02月 纯裕勤妃陈氏

18 胤祄 康熙40年08月08日 ------ 康熙47年09月 顺懿密妃王氏

19 胤(示畟) 康熙41年09月05日 ------ 康熙43年02月 襄嫔高氏

20 胤祎 康熙45年07月25日 简靖贝勒 乾隆20年正月 襄嫔高氏

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慎靖郡王 乾隆23年05月 熙嫔陈氏

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恭勤贝勒 乾隆08年12月 谨嫔色赫图氏

胤禐 康熙52年02月 ------ 出生日即殇 贵人陈氏

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镇国公 乾隆50年07月 静嫔石氏

24 胤秘 康熙55年05月16日 (言咸)烙亲王 乾隆38年10月 穆嫔陈氏

共35子,其中11位未排序者皆未序齿,早殇。

康熙的儿子是胤字辈的,在雍正纪位后保留了自己的“胤”,而将其他的人改为“允”。

共计十七子.分别是:

胤(示是):康熙第一子,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贝子例葬.(读是)

胤(示乃):康熙第二子,十四年立为皇太子,四十六年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复废,雍正二年薨,追封理亲王,谥号密.(读仍)

胤祉:康熙第三子,三十七年封诚郡王,三十八年降贝勒,四十八年晋诚亲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复封亲王,后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读止)

胤祺:康熙第五子,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恒亲王,雍正十年薨,谥号温.(读其)

胤祚:康熙第六子,早夭.(读作)

胤(示右):康熙第七子,三十九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晋亲王,八年薨,谥号度.(读右)

胤禩:康熙第八子,三十七年封贝勒,六十一年晋廉亲王,雍正四年以罪革.

胤(示唐):康熙第九子,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

胤(示我):康熙第十字,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品级,六年卒,按贝子例葬.

胤禌:康熙第十一子,早夭.

胤祹:康熙第十二子,四十八年封贝子,六十一年晋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贝子,二年降镇国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晋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薨,以乾隆第四子颙珹为继.

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六十一年封怡亲王,雍正八年薨,谥号贤,

胤禵:康熙第十四子,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元年晋郡王,三年降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十二年晋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谥号勤.

胤(示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四年封贝勒,八年晋愉郡王,九年薨,谥号恪.

胤禄:康熙第十六子,嗣庄亲王后(即原承泽亲王硕塞后),雍正元年袭庄亲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谥号恪.

胤礼;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晋果亲王,乾隆三年薨,以雍正第六子弘(日詹)为嗣,谥号毅.

胤衸:康熙第十八子,早夭.

胤禝:康熙第十九子,早夭.

胤祎:康熙第二十子,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降辅国公,十三年复封贝勒,二十年卒,谥号简靖.

胤禧,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贝子,,即刻晋贝勒,十三年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以乾隆第六子颙瑢为嗣,谥号靖.

胤祜:康熙第二十二子,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卒,谥号恭勤.

胤祁:康熙第二十三子,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晋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贝子,四十二年降镇国公,四十五年晋贝子,四十七年晋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衔,五十年卒,谥号诚.

胤袐:康熙第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封(言咸)亲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谥号恪.

承瑞:康熙子,早夭.

承(示右):康熙子,早夭.

承庆:康熙子,早夭.

赛音察浑:康熙子,早夭.

长华:康熙子,早夭.

长生:康熙子,早夭.

万黼:康熙子,早夭.

胤(示赞):康熙子,早夭.

胤(示禹):康熙子,早夭.

胤讥:康熙子,早夭.

胤(示爰):康熙子,早夭

康熙的儿子是胤字辈的,在雍正纪位后保留了自己的“胤”,而将其他的人改为“允”。

共计十七子.分别是:

胤(示是):康熙第一子,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贝子例葬.(读是)

胤(示乃):康熙第二子,十四年立为皇太子,四十六年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复废,雍正二年薨,追封理亲王,谥号密.(读仍)

胤祉:康熙第三子,三十七年封诚郡王,三十八年降贝勒,四十八年晋诚亲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复封亲王,后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读止)

胤祺:康熙第五子,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恒亲王,雍正十年薨,谥号温.(读其)

胤祚:康熙第六子,早夭.(读作)

胤(示右):康熙第七子,三十九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晋亲王,八年薨,谥号度.(读右)

胤禩:康熙第八子,三十七年封贝勒,六十一年晋廉亲王,雍正四年以罪革.

胤(示唐):康熙第九子,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

胤(示我):康熙第十字,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品级,六年卒,按贝子例葬.

胤禌:康熙第十一子,早夭.

胤祹:康熙第十二子,四十八年封贝子,六十一年晋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贝子,二年降镇国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晋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薨,以乾隆第四子颙珹为继.

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六十一年封怡亲王,雍正八年薨,谥号贤,

胤禵:康熙第十四子,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元年晋郡王,三年降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十二年晋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谥号勤.

胤(示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四年封贝勒,八年晋愉郡王,九年薨,谥号恪.

胤禄:康熙第十六子,嗣庄亲王后(即原承泽亲王硕塞后),雍正元年袭庄亲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谥号恪.

胤礼;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晋果亲王,乾隆三年薨,以雍正第六子弘(日詹)为嗣,谥号毅.

胤衸:康熙第十八子,早夭.

胤禝:康熙第十九子,早夭.

胤祎:康熙第二十子,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降辅国公,十三年复封贝勒,二十年卒,谥号简靖.

胤禧,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贝子,,即刻晋贝勒,十三年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以乾隆第六子颙瑢为嗣,谥号靖.

胤祜:康熙第二十二子,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卒,谥号恭勤.

胤祁:康熙第二十三子,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晋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贝子,四十二年降镇国公,四十五年晋贝子,四十七年晋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衔,五十年卒,谥号诚.

胤袐:康熙第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封(言咸)亲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谥号恪.

承瑞:康熙子,早夭.

承(示右):康熙子,早夭.

承庆:康熙子,早夭.

赛音察浑:康熙子,早夭.

长华:康熙子,早夭.

长生:康熙子,早夭.

万黼:康熙子,早夭.

胤(示赞):康熙子,早夭.

胤(示禹):康熙子,早夭.

胤讥:康熙子,早夭.

胤(示爰):康熙子,早夭

承瑞 康熙06年09月20日 ------ 康熙09年05月 荣妃马佳氏

承祜 康熙08年12月13日 ------ 康熙11年02月 孝诚仁皇后

承庆 康熙09年02月01日 ------ 康熙10年04日 惠妃纳喇氏

赛音察浑 康熙10年12月25日 ------ 康熙13年正月 荣妃马佳氏

01 胤禔 康熙11年02月14日 直郡王 雍正12年 惠妃纳喇氏

长华 康熙13年04月06日 ------ 出生日即殇 荣妃马佳氏

02 胤礽 康熙13年05月03日 理密亲王 雍正02年12月 孝诚仁皇后

长生 康熙14年06月21日 ------ 康熙16年03月 荣妃马佳氏

万黼 康熙14年10月08日 ------ 康熙18年正月 贵人纳喇氏

03 胤祉 康熙16年02月19日 诚隐郡王 雍正10年 荣妃马佳氏

04 胤禛 康熙17年10月30日 清世宗 雍正13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禶 康熙18年02月20日 ------ 康熙19年02月 贵人纳喇氏

05 胤祺 康熙18年12月04日 恒温亲王 雍正10年05月 宜妃郭络罗氏

06 胤祚 康熙19年02月05日 ------ 康熙24年 孝恭仁皇后

07 胤佑 康熙19年07月25日 淳度亲王 雍正08年 成妃戴佳氏

08 胤(示异) 康熙20年02月10日 (复)廉亲王 雍正04年09月 良妃卫氏

09 胤(示唐) 康熙22年08月27日 (复)贝子 雍正04年08月 宜妃郭络罗氏

10 胤(示我) 康熙22年10月11日 (复)敦郡王 乾隆06年09月 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胤(示禹) 康熙22年11月23日 ------ 康熙23年06月 贵人郭络罗氏

11 胤(示兹) 康熙24年05月07日 ------ 康熙35年07月 宜妃郭络罗氏

12 胤祹 康熙24年12月04日 履懿亲王 乾隆28年07月 定嫔万流哈氏

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怡贤亲王 雍正08年05月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14 胤(示题) 康熙27年正月09日 恂勤郡王 乾隆20年正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禨 康熙30年正月26日 ------ 康熙30年03月 平妃赫舍里氏

15 胤(示禺) 康熙32年11月28日 愉恪郡王 雍正09年02月 顺懿密妃王氏

16 胤禄 康熙34年06月18日 庄恪亲王 乾隆32年02月 顺懿密妃王氏

17 胤礼 康熙36年03月02日 果毅亲王 乾隆03年02月 纯裕勤妃陈氏

18 胤祄 康熙40年08月08日 ------ 康熙47年09月 顺懿密妃王氏

19 胤(示畟) 康熙41年09月05日 ------ 康熙43年02月 襄嫔高氏

20 胤祎 康熙45年07月25日 简靖贝勒 乾隆20年正月 襄嫔高氏

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慎靖郡王 乾隆23年05月 熙嫔陈氏

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恭勤贝勒 乾隆08年12月 谨嫔色赫图氏

胤禐 康熙52年02月 ------ 出生日即殇 贵人陈氏

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镇国公 乾隆50年07月 静嫔石氏

24 胤秘 康熙55年05月16日 (言咸)烙亲王 乾隆38年10月 穆嫔陈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