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马闻天的中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奠基人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9-03 08:20:48浏览:13分类:文字大全

马闻天的中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奠基人

40年代,中国的畜牧业很落后,兽医生物制品事业尤为落后。马闻天回国后在中畜所任职时,在条件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亲自参加或指导血清制剂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制造。当时南亚一带牛瘟流行,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也很严重。他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牛瘟病理诊断,通过猪化牛瘟弱化苗的研究,改进了抗牛瘟血清的制造方法,研制出牛瘟脏器干粉苗,对牛瘟的紧急预防和控制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对猪瘟、猪丹毒和猪、牛巴氏杆菌病进行了病原菌和毒素的分离和鉴定,研制了灭活苗。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当时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培训了人才。许多工作,如牛瘟干粉苗、牛瘟血相变化、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抗牛瘟血清效价、牛瘟病毒通过猪体减弱毒力、通过含胆汁和药物的培养基培育猪丹毒弱毒菌株等,都有新的设想,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在他任中畜所华北工作站主任和华北兽疫防治处处长时,在人员少、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仍然组织生产出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抗炭疽血清、炭疽沉淀素血清、抗猪丹毒与抗猪肺疫血清、布鲁氏杆菌凝集反应抗原等兽医生物制品。同时重点研究了“鸡瘟”和牛瘟。通过研究,证实了过去在中国流行的所谓“鸡瘟”,实际上是鸡新城疫,并且研制了鸡新城疫福尔马林灭活苗,推广了鸡新城疫弱毒活苗。在牛瘟方面他和他的同事将牛瘟兔化毒中村Ⅲ系苗试用于黄牛、水牛和奶牛,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些工作对华北地区防治牛瘟、炭疽及对进口奶牛的检疫起了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他报效祖国、振兴畜牧业的夙愿,1950年马闻天再次由南京到北京,担任华北农科所家畜防疫系生物制品研究室主任。他遵循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亲自率领防疫队赴中国西康地区,就地制造牛瘟兔化苗,进行预防注射,使该地区的牛瘟得到了控制,为在全国迅速消灭牛瘟做出了贡献。在他的领导下,生物制品研究室在短期内就研制和生产了20多种生物制品。

他担任中监所副所长以后,任务更重了,经常要考虑全国的兽医生物制品工作,还要带队奔走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帮助规划、改建兽用生物制品厂,建立生物药品监察室,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此时他虽然不再亲自参加试验研究工作,但仍争分夺秒地阅读大量国内外资料,及时掌握国内外兽医生物制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指导工作。他对业务技术工作的领导很深入,对重点课题的设置和研究计划都召开学术委员会反复研究论证而后决定。他经常深入到室组详细了解工作进度和工作中的难点,帮助出主意,定方案,攻难关,如用鸽痘病毒,通过鹌鹑减弱制活毒苗预防鸡痘;在30℃低温下用细胞培养方法致弱山羊痘毒力,成功地培育出弱毒苗等,都是与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在他的领导下,中监所30多年中取得了16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奖68项(国家发明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9项)。其中,猪瘟兔化弱毒苗、猪支原体肺炎弱毒苗、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布氏杆菌2号菌苗等,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猪丹毒的防治研究中,1954年他就主持了猪丹毒杆菌的分型鉴定,用琼脂扩散反应发现B型菌比A型菌多2—3条沉淀线,证明B型菌的抗原成分多,因而免疫性较好。当时这一发现颇受学者们的重视。同时,他还与他人合作,以肉肝胃培养基代替加血清培养丹毒杆菌的方法,研制出猪丹毒氢氧化铝苗,免疫期半年,超过了当时国际上免疫期4个月的水平。这一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对控制中国猪丹毒病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推进生物药品事业的发展,他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在生产工艺方面,推广了疫苗冻干技术,反应缸生产菌苗和转瓶培养细胞等技术,提倡生产联苗、干粉苗、油乳剂苗等兽药新剂型。在菌毒种培育上,他重视应用生物变异的理论,指导培育出大量优良的弱毒苗菌毒株;随着改革开放,国际贸易增加,他强调诊断产品国际标准化。总之,在生物制品事业的不同阶段,马闻天总是站在事业发展的前沿指导大家前进。1982年他离开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又主持研究成功了鸡新城疫油乳剂灭能疫苗,与过去的疫苗相比,延长了免疫期,提高了免疫效果,产蛋鸡过去用弱毒疫苗一生要免疫5—6次,用油乳剂灭能疫苗只需免疫1—2次即可得到保护,深受用户特别是大型鸡场的欢迎。 鸡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俗称亚洲鸡瘟)是由副粘膜病毒属的成员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各毒株对鸡的致病力不同,其死亡率有很大差异,美国Hofstad,M.S·主编的Diseaseofpoultry第八版,根据病程、病状和病理变化等不同,将新城疫分成五个型。

1.速发嗜内脏型(又称Doyle氏型)(Doyle,1927),由某些速发(Velogenic)嗜内脏型ND毒株所引起,对各种年龄的鸡都是急性致死,死亡率可达100%。消化道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又称亚洲ND。

2.速发嗜神经型(又称Beach氏型)(Beach,1942)由某些速发嗜神经型ND毒株所引起,对各种年龄的鸡也都是急性致死性的,死亡率较前者略低些,消化道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病理变化在呼吸道与神经系统,所以也称肺脑型ND。

3.中发型(又称Beaudette氏型)(Beauddette和Black,1946)由中发型(Mesogenic)ND毒株所引起,各种年龄的鸡都可感染,但只有部分幼龄鸡出现呼吸系统及神经症状,少数雏鸡发生死亡,年龄较大的鸡很少死亡,其中有些毒株已用作疫苗,如NDI系苗即为此型毒株。

4.缓发型(又称Hitchner氏型)(Hitchner和Johnson,1948)由某些缓发型(LentogenicND毒株所引起,各种年龄的鸡都可感染,但都不发生死亡,仅在雏鸡可发生轻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其中数个缓发型毒株已被广泛用作疫苗,如B1(Ⅱ系),F系(Ⅲ系)和Lasota(Ⅳ系)等疫苗都属此型。

5.无症状肠型(Lancaster,1981)由某些缓发型毒株所引起,没有可见的病理变化,只能从消化道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和由特异性抗体而证明其存在(French等1967,Simmous1967,McFerra等1968)。

在中国习惯上将引起急性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典型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的ND称为典型新城疫,而发病率较低,症状不典型的ND称为非典型新城疫。后者主要发生于免疫鸡群。鸡新城疫于1926年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英国的新城,1926年以前中欧也报道过类似疾病。英国Doyle首次分离出此病毒。因为Doyle怕使用描述性病名可能与其它疾病相混,对该病命名为新城疫。

1935年,中国河南某鸡场突然发生鸡只大量死亡,陈之长教授根据临床症状、解剖病变等,在中国首次确诊和报道了鸡新城疫的存在。1944年梁英、马闻天报道在四川荣昌县发生鸡新城疫。

新城疫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其所致发病及死亡、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直到目前,本病仍然是威胁养鸡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由于世界各国都给家禽进行免疫接种,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但在一些鸡场或鸡群中,常因免疫失败而造成非典型新城疫发生,因症状不典型常造成误诊,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很大经济损失。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