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歌词大全 > 正文

日军拼刺刀为何从不开枪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9-10 10:46:42浏览:14分类:歌词大全

日军拼刺刀为何从不开枪

果真如此吗?说老实话,以前也曾这样认为的,觉得中国士兵太奸猾,拼不过人家就“玩赖”。后来看了有关作战专家的介绍,方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觉得非常有必要在这里给予指正和澄清,以免使我们陷入错误,盲目崇拜“武士道”,大者干扰了我们正常的道德信仰! 日本军人在肉搏战之前,都要子弹退膛,来不及退膛的也要对天放枪把子弹都打光,然后才能上阵拼刺杀。这绝不是日本士兵为了展现他们的“武士”之美,而是日本陆军作战条例中有此规定。日本陆军为何要作出如此规定?并非是为了宣扬“武士道”精神,而出于实战的需要。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虽然是一种“愚忠”,但制定日本陆军作战条例的那些日本军事作战专家们可绝不愚蠢,以至于让自己的士兵去用刺刀去对付敌人的子弹。 原来,日本士兵所使用的“三八大盖”,子弹初速度大,贯穿能力强,近距离搏杀时,双方都没有队形地混站一团,如果开枪射击的话,子弹贯穿对方的身体之后,变成流弹仍有很大威力,极有可能接下来就打到自己人身上,并停留在体内。作为士兵都知道,子弹停留在体内要比贯穿身体对人所造成的伤害更大(当然了,正好贯穿心脏或大脑的除外)。所以,不开枪射击是为了不误伤己方战友,而且也得不偿失。 再者,日本士兵拼刺刀的预备姿势是:枪刺斜向上约45度,手也是握在枪托的颈处而不是手指扣在扳机上,这样运枪刺杀更有力,枪身也是略斜指向对方的肩膀而不是正对着对方胸膛,是为了防护以方便拨开对方刺杀过来的枪刺。这样的握枪姿势,即使开枪子弹也会打飞了的,不能击中对方。 而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初速较小,贯穿力弱,虽说子弹也有可能贯穿敌人的身体,但穿透后余威不大。更主要的是,中国士兵的刺杀技术不如鬼子!所以中国军队当时的信念是:宁可误伤自己战友,也要射杀鬼子,哪怕用两个中国人的命换一个日本鬼子的命! 这不是中国人“玩赖”。战争是残酷的,双方对阵起来,以杀死、消灭敌人为最高原则,而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即便偷袭也叫正常战术。日本鬼子拼刺刀时不开枪,并不说明他们多么神武壮美;中国士兵拼刺刀时开枪,手段也没什么不对!从来就没有因为你“义和团”使用的是大刀长矛,他八国联军就放弃使用洋枪洋炮了。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个疑问:日本鬼子拼刺刀时不开枪就不开枪呗,也不至于非要把子弹都退膛或对天放掉吧,这不是浪费吗?说明你说的观点不对,还是“武士道”精神使日本鬼子这么做的。问的好!其实这正是日本鬼子也不那么“真武士”的反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拼刺刀是种一对一的搏杀,是你死我活的,在这种情况下,杀死对方自己才能活,就是那日本鬼子他也顾不得什么“武士道”,什么误伤到自己的战友了,开枪能立至对方死命他也是要开枪的,自己先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日本陆军才制定了那么个条例,必须事先把子弹退膛或放掉。在战斗中让自己承担更大风险也不能误伤到战友,也培养了士兵的集体意识,更深一步说是提高了士兵的素质,提高了军队整体的战斗力! 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军队不限制士兵在拼刺刀时开枪,不利于培养部队的整体意识,好在中国士兵的枪子弹初速小,误伤自己人的情况不严重,拼刺刀技术又不如人,“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 这里有必要提一提中国国民党山西部队的“大刀队”。 中国军队也不是在拼刺刀时拿日本鬼子没有一点办法,那“大刀队”便是日本鬼子的大克星。要说起来很简单,“大刀队”就靠的那一招半拿住了鬼子——预备姿势是双手握刀,刀尖向下,刀背朝上,拼杀时,刀从下往上斜着抡起,刀背磕开鬼子枪刺的同时,翻转大刀使锋刃变为朝上,顺势削鬼子的脑袋。招数简单而适用,鬼子非死即伤。 现在一些电视剧外行导演,为了制造出强烈视觉冲击,都拍成刀是由上往下挥的,如果“大刀队”的士兵是用这样的招数对付鬼子的话,等于是找死!刀先要高高举起(总不成预备姿势就是把大刀高高地先举着吧),再劈下,这是两招动作,不管你动作有多快,这中间都有个门户大开的一瞬,恐怕不等你刀落下来,鬼子的刺刀已经刺进你的胸膛了。 那句“大刀向鬼子们地头上砍去”的歌词其实用词很准确,只是大多数人(包括字典里的注释)都没理解准确。“砍”字含义指的是横向(包括斜向上)运刀,而由上向下运刀那不叫“砍”,叫“劈”。现在电视剧的导演(何止电视剧导演)光会蒙人,一拍武打片,不是长拳就是飞腿,好看倒是好看,实际中完全不中用。武术里讲究的是“寸掌”和“寸腿”,就是拳掌或腿脚只须向前击出一寸(当然可能有些夸张),便能给敌以重创,先收拳然后再出击,拳不出老就不能发出力,那只是没练过武的人的打法。

侦察英雄负重伤藏于床下,大嫂打开院门,不怕日军追杀吗?咋回事

干哈滴噶(意思,干什么滴呀),你是干哈滴噶?我是干哈滴嘎,我是个列车员,我跑车三天不回家,下班三天回家我又不想呆在家,我天天跑来跑去我的脑袋就象门夹

怎么办?老子不干喽!每月四五千,但不够我吃喝嫖赌,我穿制服,我还

象披着羊皮的狼,我戴大盖帽,就象皇协军,还要打领带,吊死噎熊吧!(意思,吊死掉算啦)

刘志军呀,你贪的太多,我竖起中指,爆你妈菊花。。满怀撞景(应为憧

憬),等到你结束,老子被靠狠啦(意思我被你糊弄欺骗的太狠啦),老子被靠狠啦。。。我就这样工作到退休休休。。。。休。列车员STYLE。。列车员STYLE。。爆你妈菊花STYLE

。。列车员STYLE。 一枪打四个! 

好不容易当个夜班我忙滴头晕眼花,我当班睡觉被扣钱,我气的屁眼开花

,你有什么办法工人没地方讲理,怎么办,怎么办,我只有逮到旅客干!

阜阳到上海,拉一车老大磕滴瓜子对我太伤害,他吃完瓜子又吃变蛋你没

吊办法,你怎么办?只有拖地扫地,不如给我自己滴伤害  起的太早,

拿钱太少,身体全坏了。拿到手太少,被剥削太多,我要反抗!我要反抗

!!全国铁路一起SAY NO NO NO .....NO !!列车员STYLE.

..哦..列车员STYLE.. 

你再笑,看我笑你再笑,BABY BABY不要笑我生活太难过.是我真实的写

照,真实的写照.BABY BABY不要笑,你有天还不如我.列车员STYLE.

来,来。去死来来。。。来钢把好来。。 (白) 去马批。

凌晨,扫荡的日军包围了郝海村,村口哨兵接敌的枪声,警醒了刚到达村里准备休息的八路军官兵,部队组织突围,任侦察队长的孙绍荣带领侦察排掩护部队突围,跃下交通壕,准备回头观察一下敌情的瞬间,一颗三八大盖的子弹击中了孙绍荣的大腿,一个战友背起孙绍荣就跑,两个战友负责掩护,一口气跑到郭庄村,躲进一个大嫂家里。

为躲避日本鬼子,大嫂的丈夫带着孩子都跑进山里了,大嫂是因为行动迟缓了一些还没有离开。孙绍荣失血过多,已经不能行动,三个战友在大嫂的帮助下将孙绍荣藏在了床下,并告诉大嫂,等到天黑之后回来接孙绍荣。

大嫂忙了一个小时左右,先是清理了院内留下的血迹,又打开院子的大门,之后,她离开躲避日军,可是跑到门口,她又停下了,返回身藏到了墙角之下,观察动静,过了一会,一队日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日军是否跨进了大嫂的院落呢?大嫂为什么选择敞开大门迎敌、而不是紧闭大门?侦察队长孙绍荣是否安全呢?

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凶险,半个世纪以后,寡言少语的抗战老兵孙绍荣,用详细的笔触回忆了这段生死历险?现在分享如下,细看 历史 :

抗战老兵 孙绍荣

抗日战争过去整整半个世纪,回首那段不寻常的 历史 ,总不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不仅仅因为抗日战争艰难岁月和如火如荼的斗争,在我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还因为它在我身体上留下终生的伤疤。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1943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段。此时的鲁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境更加艰难。日、伪、顽军占据着全部县城,并在交通要冲,重要村镇设立据点,筑堡建垒,长期分兵驻守。点与点之间,以深三至四米、宽四至五米的封锁沟相连,采用“挖沟筑垒”、“铁壁合围”,“拉网扫荡”等战术,对根据地频繁发动进攻,妄图扼杀我分散、小块根据地,消灭抗日武装,根据地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极大破坏。

根据地军民在***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反扫荡、反围剿。为限制敌人大部队运动,便于我小部队活动和作战,发动群众同样也挖了许多的交通沟,把分散的村庄一个个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在一马平川的鲁西南大地,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深沟高坎和季节性植被(青纱帐)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地貌。我军化整为零,组成多个武工队,深入敌后,充分依靠抗日群众,在这种险恶奇特的环境中与敌人周旋,进行针锋相对、捉迷藏式的斗争。

我当时在冀鲁豫八路军教3旅9团任侦察队长。

这年三月的一天,部队经过一晚上行军,拂晓来到成武县东北一个叫郝海村的地方,根据预先计划,部队准备在此稍作休息,待天黑再往北穿过日伪封锁线。

郝海村是个仅有百余户的小村,部队分散到各户,烧水的烧水,用干粮的用干粮。

突然,“叭勾!……叭勾!……”几声清脆的枪声划破清晨的寂静。我西南方向的警戒哨与敌人交上了火,同时西北方向也发现了敌情。从枪声判断是“三八大盖”,可能是鬼子正规部队;几个方向同时出现情况,可能是鬼子的大部队,正向我驻地实施包围;天刚亮我军前脚进村,鬼子后脚即到,说明敌人是有备而来。事不宜迟,团领导命令部队立即向东南方向分路突围转移。

我带领侦察排先行行动,查明情况,掩护部队撤离。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村旁一片开阔地,跃向一条交通沟。

到达沟沿时,我想观察一下后边的情况。就是这非常短暂的一停顿,一颗鬼子的三八大盖子弹从后向前穿过我的右小腿,身体顿时失去平衡,身子一歪栽进了交通壕里。我感到右腿一阵麻木,鲜血顺着裤角往下流,染红了整个鞋袜。我挣扎着想站起来,连试了几次,怎么也用不上力气。顿时,我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

在这紧要时刻,我命令侦察队以班、组为单位,迅速沿交通沟向外冲,掩护大部队撤退。

随我一起突围的是朱兴镇、刘光同、路永振三名侦察员,都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八路”。他们临危不乱,毫无惧色,齐心协力架着我就往外突。朱兴镇背起我,刘光同托着我的伤腿,路永振负责掩护,我们四个人顺着交通沟边打边撤,一路向南。

由于高度紧张,步履急促,三人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由于失血过多,脸色苍白,口干舌焦。我们拼命往前跑,来到武安地界,进入郭庄村。村西头一户人家,院门虚掩。我们跑进院里,迎面碰见一位大娘。路永振急忙说,我们是八路,刚才遇上了鬼子,突围时我们队长负伤了,请大娘把我隐蔽起来,一定不要落到敌人手上,天黑回来接他。

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院落。开始把我背入盛柴草的南房,想把我藏在柴草中,想想不妥,后又按大娘的意见把我背到西房,藏入床底下。经过一阵紧张地忙碌,安顿好我,三名侦察员才离开大娘家匆匆去追赶部队。他们走后,大娘忙掩上门,拿起铁锹、扫帚处理院内地上留下的血迹。

时间一点点过去,大约不到一小时,敌人进了村,脚步声、马蹄声、叱骂声和吵杂声清晰可闻。我咬紧牙关,强打精神,手握驳壳枪,随时准备应付不测。我默默打定主意,万一鬼子追进院子,只要靠近床前我就开枪,打死他一个够本,打死他两个赚一个。说来侥幸,敌人急于分路追击,只是穿村而过,没有逐户进行搜索。

外面渐渐安静下来,死一般的沉寂,一场迫在眉睫生死攸关的灾难暂时躲了过去。

不一会儿大娘推门进来,对着床下小声说:“队伍上的大兄弟(当时老乡都这么称呼八路军的同志),大股的敌人过去了,不知后面还有没有,你先别出来,再多忍耐一会儿。”

我回答说:“多谢你了,大娘。”

大娘转身出屋,又过去一个时辰,再回来时端了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她走到床前,摸索着往床下塞。边塞边小声对我说:“你流血太多,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一定又渴又饿,快把这碗汤喝了来填补填补。”

我侧过身,轻轻睁开眼睛,目光与大娘相对,惊讶发现,眼前这位哪是“大娘”,分明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大嫂。

我问:“大嫂,您贵姓?”

“小户人家,什么贵不贵的。这里是郭庄村,我家掌柜的也姓郭,不嫌弃的话叫我郭嫂好了”。

大嫂身穿半旧的兰褂,下穿黑土布宽腿裤,脑后盘一个老婆绻,与她丰满无皱的脸庞显得有些不协调。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许多年轻妇女为躲避敌人的糟踏,故意把自已打扮成上岁数的老太婆模样。

在大嫂一再劝说下我勉强地喝了两口汤,一点食欲也没有。

她见我不吃,有些着急地劝慰我:“看来你伤得不轻,都快一整天了,流那么多血,不吃点东西咋行?”

大嫂见我面色煞白,没一点精神,呼吸一阵紧过一阵,她也没啥好办法,只能不断安慰我。

“你要打起精神,把这碗鸡蛋吃了,千万别睡过去,强撑起精神。你那三位同志不是说了吗,天黑一定会回来接你的”。

我有气无力地答应着,强迫自己又喝了些汤。心里默默念叨:“快天黑,快天黑……;千万别睡过去,别睡过去”。

天终于暗了下来。刚擦黑,隐隐约约听到院里有响动,大嫂带着三名侦察员进来,还带来一付临时捆扎的简易单架。他们把我从床底下慢慢拉出来,轻轻放上担架。我迷迷糊糊躺在担架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用眯缝的眼神望一望大嫂,就算是告别。我心里明白,谢谢您大嫂,有朝一日等我养好伤,一定回来看您。

三天后,我被转移到巨野县西部的根据地后方医院。所谓的后方医院,就是选择离敌人中心据点较远的村庄,把伤员分散在老乡家,由几个医护人员照看。医护人员每天走门串户给伤员看伤、换药。所谓换药,不过是用红药水消消毒,重新包扎一下。有时连红药水也供不上,只能用盐水清洗。止痛药根本没有,伤口痛起来只能强忍着。伤员的伙食主要是高梁面窝窝头,有时加点咸菜疙瘩,能够吃饱就算不错,至于营养根本谈不上,这已经是很好的待遇。

难忘的是,医院有一位老汉,他是附近村民,每天给我们几个不能动弹的重伤员送水送饭、端屎端尿。

枪伤造成我右腿胫骨粉碎性骨折,又处理得不及时、不彻底,耽搁了救治,加之来回搬动,伤口开始化脓。血水和着浓液渗透出包扎带,搞得整条裤腿都是,散发着浓浓的血腥。

我全身麻木,已经感觉不到疼痛,开始发起高烧,昏睡过去。医院姓赵的院长找来两位懂点“医术”的当地人合作,用十分简易的“器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先后给我做了三次“手术”,取出好多块碎骨。大点的骨茬他们取不出,勉强“拼接”上,夹上两块木板裹上白布,简单地处理一下,只能等伤口慢慢自行愈合。

不知昏睡了多久,当我迷迷糊糊醒来,赵院长对我说:“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整整五天五夜,要是再不醒我们打算给你报烈士了。”

人虽然醒了,但伤情还在不断恶化。后方医院请示军分区,请他们派巡回手术组前来协助诊治。第二天,巡回小组来后与赵院长商量,决定给我截肢。

巧的是那天巡回小组没带截肢手术器械,麻醉药品也要回去筹措,只能推两天下次再做。

可能因为用大量盐水冲洗的缘故,三天后他们再来时,我的腿伤有了好转迹象,红肿有所消退,决定改为保守治疗,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半年内,又先后为我做了两次较大的手术,伤口畸形愈合。侥幸的是右腿总算“保留”下来,受伤右腿比左腿短了4厘米,稍有不慎伤口经常“发作”,后遗症将伴随我终生。

1943年夏天,敌人的“扫荡”日渐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后方医院所在村庄也非安全之处。

每逢敌情险恶时,住地老乡把我们几个不能行动的重伤员,连人带床抬入远离村庄、远离道路的青纱帐里,由战地卫生员送水送饭。在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里,得以安全隐蔽,有时一连好几天吃住在露天地,敌情过去老乡们又把我们抬回村庄的“病房”。

一天下午,我们正在青纱帐里隐蔽,突然西北方向的天空乌云翻滚,雷声隆隆,风摇着青纱帐刷刷作响,一场大暴雨即将来临。怎么办?重伤员一旦淋了雨,伤口必定发炎,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正在万分焦急时刻,接我们的老乡出现在面前,他们二话不说,抬起我们便跑。我躺在担架上,望着老乡被汗水湿透的衣衫,听着老乡气喘吁吁地声音,心中不由地阵阵酸楚。多好的乡亲们啊,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不顾将要来临的大雨,一口气抬着我们跑了4、5里。老乡们拼命抢时间、争速度,赶在大雨下来之前把我们安全抬回到病房。刚刚安顿下来外面已是电掣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

1943年冬天来的格外早,刚过立冬节气鲁西大地便迎来了第一场雪。

冬季来临,为保证重伤员的安全,老乡们在离开村庄的昕野里,选择较隐蔽地方,修建了几个能进出担架的掩蔽部。先在田地边挖二、三尺深的土坑,用木料在顶部搭上架,苇席覆盖,填上一层土,再播种上小麦等时令作物。远远看去地下隐蔽部和周围景物完全融为一体,即使走到近前也很难发现。情况紧急时老乡们就杷我们重伤员抬到隐蔽部里去,里面虽然阴暗潮湿,空气污浊,但却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藏身之地。

我艰难地度过了一年多的病榻生活,又在医护人员和老乡精心护理下过去小半年,1944年夏天,我终于可以丢开双拐,一瘸一拐地开始独立行走。经过顽强锻炼,我的身体好了很多,在我再三要求下终于回到部队,被分配到情报站继续做侦察工作。

我负伤当晚仓促离开郭庄村,对郭大嫂连句感谢的话也未讲,内疚和感激之情交织心中,久久难以释怀。1944年年关将至,我分得3元钱的伙食“尾子”,便到集上买了几斤鸡蛋、两包点心,专程去郭庄村看望郭大嫂一家,当面感谢救命之恩。

情报站距郭庄村约两个小时路程,一路匆匆,很快到了村前,来到那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院落前。院门虚掩,一扇已经脱落,歪斜地靠在低矮斑驳的门框上,随时都有掉下来可能。看的出这两年他们光景过的并不好。

喊了两声,屋里有人答应,我迫不及待侧着身子挤进院门,来到院落中。屋里人听到响动,一个中年男人推门出来,紧跟着跑出两个小男孩,我猜想应该是郭大嫂男人和两个儿子吧。随后出来一位中年妇女,一眼认出正是我日思夜盼的救命恩人郭大嫂。

郭大嫂一愣,仔细一看,是前年春里在他家负伤躲鬼子的我,对我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我竟然还活着;高兴的是我还能生龙活虎、健 健康 康来看她。我按咱们队伍上的规矩,端端正正向大嫂和她一家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哥、大嫂,谢谢你们救了我,今天我来看你们来了!”

郭大哥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拘谨地站在那双手直搓前襟下摆。郭大嫂满脸堆着喜悦,高兴地把我往炕上让,“外面冷,炕上暖和暖和”。

见大哥还在地上愣着,大嫂招呼他:“当家的,别光顾着高兴,人家孙同志大老远跑来看咱们,看那一头汗,还不快去往灶里添把柴,让他擦把脸、喘喘气,喝口热水,慢慢聊。”

郭大哥应承着跑去院里抱柴、烧水,两个小家伙也屋里屋外跑进跑出,炕上炕下翻腾打闹。

全家呈现一片喜幸。

叙谈中,大嫂细细回顾了当时紧张情景,绘声绘色地说道:“当时敌人越来越近了,孩他爹带两个小的跟着全村人先一步‘跑反’,我拾了几件衣物落在后面,正想出门,你们突然闯了进来。两人轮流背着一个伤员,一人扫了一眼院落,看我们是个小户人家,求我帮帮忙,暂时把伤员隐藏在你家,我们三人要马上追赶部队,天黑后一定会回来接人,不由分说把你抬到堂屋,拉过一张炕席,把你放在席子上,轻轻推进堆放杂物的床下,用几件随便什么东西简单遮挡一下,容不得再商量,说了几句感激的话便匆匆离去。”

大嫂说:“我见你慢慢喘着粗气,一动不动,右腿斜蜷在那,血肉模糊,一看就伤的不轻。你那三个同志已经走了,把你交代给我,又伤成这样,眼看着这小鬼子马上要到,怎么办?你是打鬼子为我们负的伤,无论如何不能让鬼子搜了去,落到鬼子手里那还有好?

想到这,必须得留下照看。我急忙用铁锹、扫帚把院里屋里地上的血迹整理干净, 不能让鬼子敌人察觉。我把房门、院门都大打开,让鬼子从外边看见门开着,误以为人都跑光了屋里没人。

做完这些,我也跑到院墙根下躲起来。这里既能照看到屋里;又能知晓墙外动静。我寻思着,敌人一旦进到院子,我就弄点‘响动’,把他们引向北屋,决不使你落入敌手。”

大嫂接着说:“谢天谢地,真是老天爷保佑,敌人只是在门外跑过,没有进院搜查,这都是你的命大。你说奇怪不奇怪,平日里我胆小怕事,树叶儿落下都怕砸着头,那会儿却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了。”

大嫂越说越动情,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时间过的真快。郭大哥催她赶紧备饭,我婉言谢绝,急着归队。大嫂恳切地说:“你好不容易来一趟,见你健 健康 康全家人都高兴。你这一走,下回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你是队伍上的人,规矩我懂,但是一顿饭还是要吃的。不然,我会伤心一辈子。”

多好的乡亲,把八路军当作自家子弟,自家人有危险,冒着全家杀头也要去救。应了那句歌词“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哎嗨咱们是一家人;打鬼子除汉奸,咱们要一条心才能打得赢。……”

真是盛情难却,我只好留下来吃过饭再走。

那个年代,穷人家饭菜很简单。一碗棒子面粥,贴几个高粱杂面饼,就着自家腌制的咸菜疙瘩,大哥又递给我两根葱,一家人围在一起,那顿饭吃的可真香啊。

吃过饭已近傍晚,我起身告辞。站在堂屋中间,大嫂又一次上上下下、仔仔细细打量我一遍,不舍地轻轻拍了拍我的右腿,还在担心我的伤是不是真地好利索了。我挺了挺身子,用力抬了抬腿,原地走动几步,向大嫂一家证明我的伤真地好了。

我立正站好,举起右手,郑重向大嫂一家人再行一个军礼,用军人最高礼仪向亲人告别。

“有空常回来看看。”

“放心吧,一定会的。”

我一转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一年后,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投降,内战烽烟又起。我们9团是支老部队,奉命在冀鲁豫边一带接受日伪投降、接收敌产,工作非常忙。原打算找时间再去看望郭大嫂一家人,一直抽不开身。1945年11月,我们团整建制开赴东北,开辟新根据地。此一去越走越远,一年前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1991年秋天,我回山东茌平老家探视。我的老家虽然离我曾经战斗过的武安尚有100多里,但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人民,那些峥嵘岁月,常常勾起我深深怀念。这次回来,绝不能再错过机会,一定要去郭庄村,看看郭大嫂一家人现在怎么样。

事不宜迟,我通过山东省军区联系到荷泽军分区,说明了我的情况和要求,请他们帮忙寻找、安排。省军区非常重视,专门派人、派车送我前往。荷泽军分区提前接到通知早做了安排,先一天便安排人早早等在村口。

我从济南出发已是下午,当天在菏泽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餐赶紧出发,不在县里停留直接去郭庄村。

鲁西南大地,一片秋收景象。我顾不上欣赏一路上的美景,急切想见到我日夜思念的救命恩人。

郭庄越来越近,县武装部的同志和村支书在村口迎接我们。下车后互相握手寒暄几句,支书告诉我十分不幸的消息:郭大嫂和他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他们的孩子如今也下落不明。听了这个消息,我心里很难过。来的路上我有思想准备,毕竟过去了这么多年,真地听到确证消息还是难以接受。我提出想去老屋看看,村子早已不似当年,旧貌换新颜。

阔别48年后又到武安县郭庄村,因种种原因未能与郭大嫂一家人相见,他们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也是我今生一大遗憾。

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郭大嫂一家普普通通的农家人,他们在默默承受,无私付出,挺起民族脊梁,敌后根据地才能坚持、发展。广大平原地区,虽无险要山形,有了人民这座“靠山”,就有了开展游击战最基本的条件,同样可以打鬼子,取得抗战最终胜利。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

1995年8月3日 西安

(本文是应《老战士》杂志的约稿)。

右一孙绍荣(作者),右二翟尚志(战友),左一何斯辉(孙绍荣夫人),左二张贤(战友张哲夫人)。

2022年清明之际,抗战老兵孙绍荣的儿子孙赤兵写了一段“随笔“分享如下:

我的父亲孙绍荣是一名抗战老兵,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有18年。前几天,为整理湘西剿匪史料又一次翻找父亲遗物,在一堆文稿中无意间看到父亲亲笔写的一篇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回忆文章,记述他在抗战时期打鬼子负伤的经历。

从小我就知道我父亲腿部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刮风下雨、过度劳累腿伤就会复发,发作起来几天几夜高烧不退,伤口部位又红又肿,胀的大大的透着亮,看着使人害怕。从记事起父亲从未向我们讲过他的“战斗经历”,负伤、养伤过程只字未提。在他心目中这一切好像都是应该的,与成千上万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相比,他的这“一点”伤算得了什么。

现在的史学界流行一种说法,叫“ 历史 不能细看”。我理解这话还有另外一层含意,是说在 历史 的长河里每一个个人、任何一个事件都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其实,有时候“ 历史 真该细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睿智。”读懂 历史 不但给人学识,更能启迪智慧。 历史 教人用深邃的眼光看待过去,品读现在,观照未来。

历史 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书写的,是一个个具体事件堆砌而成,他们像一朵朵浪花在 历史 长河中奔腾跳跃,透过浪花你会发现那波澜壮阔的一幕幕就真实的存在于你眼前。每一个时代总有那么一批人,既平凡又伟大,他们可能就是你父辈,也可能是你亲人,还可能是你战友、朋友、同事、同学。 历史 就在你身边,那么丰满、那么生动,有血有肉,完全不同于干瘪枯燥的史书,没有 历史 的玩笑,也没有黯然深沉。

我父亲不善言辞,长这么大很少见他动感情。记得1985年临上老山前一天,我挤出半天时间回家向家里人告别。一般来说家中独子上前线,长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

临走时我问父亲还有什么要交代的,我父亲沉默了一下,只说了一句话:“战场环境复杂多变,做战术动作一定要果断,千万不能犹豫。”当时我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不了,心想“就这点交代,连句豪言壮语的鼓励话都没有,”甚至还有些“埋怨”。30多年后,当我读到父亲的这篇文章,才体会到这话里的深意。看似稀松平淡的一句话,却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军人,以亲身经历过血的教训对后辈军人最好的衷告。字字珠玑,充满父子情深。

以下是我父亲的回忆文章,转录以飨读者。

2022年清明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