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请列举下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和经典语录?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9-12 21:45:57浏览:12分类:文字大全

以身作则,俭以养德

诸葛亮平时生活相当俭朴,以一国之相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病重期间,向刘禅呈上一份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奏表,“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诸葛亮死后,丞相府清点财产,“卒如其所言”。廉洁从政往往要由俭朴的生活作风来支撑。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实际上,诸葛亮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是丰富的,他自称“禄赐百亿”(《答李严书》),但他提倡“将不可吝”,说:“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他所得的绝大部分财物都用于赏赐有功将士了(《诸葛亮集·将苑》)。在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中,“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其艰苦程序可想而知。诸葛亮一生南征北讨,戎马倥偬,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统一大业,至死“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给后世留下了为政清廉的典范。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经典语录: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请列举下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和经典语录?

· 志当存高远。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 非宁静无以成学。

· 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高力士,冼夫人,潘茂名,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为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珙、安思顺等也因巴结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而缢杀之。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李白戏弄高力士

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贸然涉足政治。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

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贵妃道:“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飞燕比拟娘娘,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贵妃立时变色。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玄宗尝戏语贵妃道:“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贵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

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里。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

唐玄宗时当权宦官。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少年被阉,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以其聪慧,令给事左右。一度被逐,宦官高福收为养子,遂冒姓高。高福交结武三思,力士遂得复入宫,为宫闱丞。李隆基为藩王时,力士倾心附结,参与宫廷政变立功。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内外大臣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皆厚结之以取将相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他的资产富过王侯。曾修佛寺铸钟,宴公卿,规定击钟一次须纳礼钱十万,谄媚他的人击至二十杵,少者亦至十杵。

力士平素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所以久受宠任,于朝廷内外亦无大恶名。但他对玄宗晚年用人行政有颇大影响,对天宝时政治腐败有一定的责任。安史之乱中,他随玄宗奔西川,西京长安收复后返回。肃宗上元元年(760),因保护禅位的玄宗,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宝应元年(762)赦还,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卒。

在中国漫长地历史中,太监地地位非常奇怪,因为他们在生理上缺失了男人最在乎地部分,所以虽然身处泱泱大国地权力和财富中心,却往往在人格和心理上扭曲和不完整。传统戏剧里,太监统统扮演着小丑地角色,要么阴险狠毒,要么溜须拍马,他们只要一出场,都是手执拂尘地白脸奸臣样。在当代地影视剧里,太监往往也没什么好货色,放眼望去,只要是那些面敷白粉,嘴唇暗红,捏着兰花指,行事娘娘腔地家伙,必是太监无疑。因此,我总是想不明白郑何怎么会是个太监?据记载,三宝太监有着一身好武艺,身体强壮,办事得力,有着将军地风范,怎么也不能和太监地形象搭上边。不过,今天我要议地不是郑和,而是另一个好太监:高力士。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一生侍候过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四个皇帝。一说他是孤儿,年幼无依,各处流浪,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说他出生名门,幼年生活在广东,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进宫做了小太监侍奉武则天。由于某次触怒女皇而被赶出宫,困顿中遇见高延福,两人结下了父子之情。这两种说法中,我比较相信后者,依高力士地行事和性格,应该是幼年时见过大世面、受过良好地教育,不然,被赶出宫地小太监成千上百,为何高延福独独看中了他?多年后地位高权重,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赖于幼年时打下地良好基础。

至于高力士在宫中风风雨雨几十年,怎样交结李隆基,成为其心腹,怎样帮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样尽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样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一段惊世骇俗地不伦爱情,不在本文章所议范围内,因为大家对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复,便是多此一举。

至于李白唤高力士脱靴,使杨贵妃研墨地故事,更是大家烂熟地桥段了。不过,李白诗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诗,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地一首“咏荠”: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定会遭人笑话,但是年过七旬地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估计如今地年轻人都不认得这种黑觑觑地小东西。在开元盛世,吃野菜地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为了裹腹,富人吃它为了换口味。所以,在富者云集地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地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地忠心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地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地天下。所以,他地死也相当壮烈:“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色,说高力士听到玄宗死亡地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地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就冲着他对李隆基地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地面具化形象。

当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地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地宦官。一个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么?或许年轻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不过现在我地想法却不一样。妻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地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妻子和妓女就没有什么本质地分别。一个人生理地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地需要;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地,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地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地。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地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地太监们迎娶地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地了。

现在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杨贵妃地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这壮观地玄宗泰陵边,有一个黄土堆,破败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这黄土下,长眠着玄宗最忠实地仆人――高力士。这个黄土堆,是玄宗唯一地陪葬墓。或许是玄宗在做太上皇地最后几年孤苦时光中,终于想明白了那些当初甘愿为他当牛做马地奴才和大臣们,只不过是他荣华富贵地附带品,真正能属于自己地,便是和杨玉环地那场倾心之恋以及与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地主仆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寻,唯有力士还在遥远地巫州为自己流泪,所以在死前,玄宗亲点其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许,唐明皇生前赐给高力士地财富不计其数,但唯有这封遗诏,才真正显示了在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地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与之交心,与之荣辱与共地人。或许也是因为知道这个,高力士不愿让明皇在九泉下孤独,尽早赶了去,在地下再续这份只有他俩才明白地情谊!

谯国夫人

谯国夫人也叫冼夫人或冼太夫人, 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是岭南地区冼氏的女儿,南朝梁武帝时,成为高凉郡太守冯宝的妻子。在南北朝时候,中原丧乱,兵祸连结,而岭甫地区始终未曾受到战火的波及,首先也许是因为岭南尚属化外之地,而后却确实是有赖冼夫人的筹谋划策,抚慰部众,德威广被,肆应得宜,于是当地老百姓都称她为“圣母”,到隋朝时,隋文帝便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后又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赐食汤沐邑一千五百户,死后更追封她为“诚敬夫人”。

冼夫人出生于阳西程村冼村(隋书∶冼夫人,高凉人也,离城三十里。城指阳江城)①,她一生与阳西关系密切。公元535年她约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阴谋反叛,冼夫人用计从高凉郡治古城(今阳东县大八镇)率众,佯作献礼,往州府(今阳江城),出其不意击败了李迁仕,率兵到达赣石(江西省某地),与陈霸先会师。

岭南冼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部族首领,跨据广东恩平、阳江一带山区。冼夫人幼年时叫冼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

先是北燕苗裔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被梁武帝任命为罗州刺史,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也着实欣赏冼百合的才识,于是降尊纤贵地为儿子冯宝向尚系蛮族的冼氏求亲,冯宝新任高凉郡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冼百合于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寿阳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计划应该是在采石矾坚拒叛军渡江,另以一支精锐的部队袭取寿阳,使侯景进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乌合之众,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计谋,却以与侯景有勾结的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

都督京师诸军事,他表面忙于备战,暗地里却以大船数十艘资敌,于是侯景顺利渡江,把梁武帝围在小小的台城。”

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并派人急召高凉太守冯宝。冼氏夫人考虑,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却积极整屯兵马,显然有谋叛之意。因而对丈夫说:“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观其变。”

没有几天,李迁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虏率兵迳往湖石,以便与侯景呼应。冼氏夫人自忖,杜平虏尽率精兵出城,留下李迁仕守着一座空城,自然无所作为,于是与丈夫计议,卑辞厚礼,徒步担物,明为轮将,暗乃突袭,一举攻下李迁仕的老巢。

这个计划具体由冼氏夫人执行,李迁仕远远地望见千余人众,背扛肩挑而来,果然中计,以为是轮送军需品的队伍,丝毫不加防范,立即命人拔栅开城。冼氏夫人率众涌入,迅即从箩筐背囊中拿出刀剑,像秋风扫落叶般一下子占领高州城,进而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杜平虏的叛军。

接下去是新任始兴大守、长城侯陈霸先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湘东王萧绎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权打得粉碎,陈霸先乘机代梁而为陈武帝,这也是南朝政权更替一个特点,总是大将夺权。

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漫天,岭南地区多赖冼夫人扶辑,安然无事。此时冯宝已殁,陈霸先笃念昔日并肩作战的友谊,遣使拜冼夫人九岁的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不久,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叛陈,天高皇帝远,陈霸先鞭长莫及,冼夫人就近连络百越首长;合力攻打欧阳纥而数平叛乱,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冼夫人也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陈霸先即位之初,实力未允,对北朝采取和平邦交。三年后陈文帝嗣位,兵力日强,接连攻下长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渐恢复旧观,再传到宣帝,又乘北齐内乱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儿子陈波宝手中,也就是陈后主,终日炕缅酒色,怠于政事,于是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南北朝时对峙的局面虽然由隋文帝统一,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为了维持地方安宁,共推石龙大夫人冼氏出来领导,仍用陈朝封赠的仪仗及兵卫甲盾,每每前呼后拥巡视各州,真个是威镇南疆,简直就是个小王国的女皇帝了。此时她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儿子冯仆已死,孙儿冯魂与冯暄随侍左右、大家都称她为“圣母”。

隋帝派遣韦洗前往岭南宣抚,并携带陈后主的亲笔书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献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作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陈朝已经灭亡,于是率众归附隋朝,长孙冯魂被破格提升为仪国三司,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韦洗仍旧滞留岭南,岭南人王仲宣连络各部族首领围袭隋朝派来的钦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往援,结果进兵不利,被俘下狱。冼夫人再派幼孙冯盎驰援,而且自己亲自披挂上阵以为后应,很快就消平叛乱。从此南疆一片安谧,朝廷政令直达海隅,隋文帝对此大加赞赏,追赠冼夫人的先夫为广州总管,追封他为谯国公,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虽然不是什么官位,但却比照总管衙门,设置幕僚机构和属官,并颁予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且界予一项特殊权利,遇有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便宜行事。

这是一项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荣耀,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夫人而言,总管岭南六州军政大权,朝廷视之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赏赐有加,皇后也刻意笼络,信使不绝于途,岭南各州风调雨顺,家给人足,形成有史以来最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兴,也就是长安,勤谨节俭,减轻赋税,与民休养生息,岭南地区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为可观,隋文帝曾降敕书慰勉谯国夫人:“朕抚育众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直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隋朝开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谯国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由于赵讷贪污不法,动辄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声四起,纷纷上书朝廷,指斥赵讷的种种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离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诏谯国夫人就近惩治赵讷,并招抚诸部族。

谯国夫人此时已经年届古稀,犹自抖擞精神乘骑骏马,盛张锦伞,亲捧皇帝诏书逮捕赵讷,然后审问、正法,并一一列举罪状及受贿财物,派遣专使奏报朝廷,又风尘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达圣旨,所以岭南各地复归平静。

谯国夫人以边睡番族,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她虽然历事三朝,实因环境使然,她始终忠于她的部族,忠于她的职守,对一个女人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阳江市江城区一带。隋朝时期的“高州”不等于现在的茂名高州市!),赦免冯暄,并封暄为罗州(廉江、化州一带)刺史,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幕府,署长吏以下官属。特准许她调六州兵马,遇非常事可先斩后奏。冼夫人奏请将宋康郡夫人衔转授冯仆妻冼氏,从此,冼夫人经常往来于罗州、宋康、高州之间(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阳江市江城区一带。隋朝时期的“高州”不等于现在的茂名高州市!)。

隋文帝仁寿二年,独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像突然从层层束缚中挣脱出来,于是开始放荡,国事日益荒废。就在此时,威镇南疆的谯国夫人也油尽灯熄,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她为“诚敬夫人”。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而谯国夫人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作出许多男子汉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注:文中所述隋朝时期的“高州”不等于现在的茂名高州市,而是指“高凉郡”朝治已改制后的“高州”,其政治中心在今阳江市江城区一带。

冼夫人庙

位于新坡镇。冼夫人,广东高州人,南朝高州太守冯宝妻。她曾带兵平定海南黎族动乱,后来又奏请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与中原恢复了直接联系。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引进种植技术,发展生产,使当地群众过上太平日子。为纪念她维护国家统一、黎汉民族团结的功绩,后人在琼山市新坡镇修建了冼夫人庙。

1989年,冼夫人纪念馆在冼夫人庙旧址建成并对外开放。该纪念馆面积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气势雄伟。屋顶为重檐式,铺盖金**琉璃瓦,金碧辉煌。馆的正门上分别镶嵌“巾帼英雄”、“岭南风流”、“千秋懿范”等大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大厅正殿上,有冼夫人的彩绘,尺寸与真人相仿,身穿袍套,神采奕奕。其前放置香案、八仙桌和落地香炉,两侧陈列古代八种兵器。每年有庙会军坡节活动在这里举行,热闹非凡。

军坡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为纪念公元6世纪我国南方百越民族中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各村组织秧歌队、舞狮队,摹仿冼夫人当年出军治乱仪式,两军对垒,起舞欢歌。

冼夫人冼英是岭南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她生于南北朝时期,是广东高凉郡(今阳江一带)人.她的家族“世为南越首领,部落十作万家”(《北史.谯国夫人洗氏传》),她本人15岁时就成为部落酋长。当时的罗州(今广东化州县一带)刺史冯融是朝迁派遗的官吏,因“他乡羁旅”,故“号令不行”。冯融只得运用联婚的方法,笼络越人中的上层人物。他亲自登山向冼氏求亲。冼氏少年酋长冼英遂与其子冯宝成婚。从此,“俚人始相率受约束”。冯宝任高凉太守,冼夫人使协助他处理政务,“政令有序,人莫敢违”,人民安居乐业,“蕉荔之墟,弦诵日闻”。

此间虽经梁、陈、隋等朝代的更替,但岭南一直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的战乱,很快便纳入中央政府的政权管辖范围。这期间,冼夫人所作的贡献是重大的,她是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重要支柱。因此,隋文帝在统一岭南之后,便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追封她的亡夫冯宝为谯国公、广州总管。晚年时,冼夫人揭发了番州(广州)总管赵讷的贪污暴虐、鱼肉百姓的罪行,为岭南人民除了一害。隋文帝遂下诏季派她负责善后事宜,“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作州,宜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此时,她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了,岭南数郡之民皆奉之为圣母。

入唐后,冼夫人之子冯盎率岭南诸郡归属,其后代均为高官。然而,树大招风,到了武则天掌权时,开始对这冯家开刀了。据《张燕公集赠广州大都督冯公神道碑》所述,冯公群衡死后,“子幼家难,丧礼盖阙”。这冯群衡的独生子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时期鼎鼎有名的太监高力士。武则天镇压冯家的过程中,冯群衡被杀,高力士被 当作俘虏,受阉后送进皇宫充当太监,连姓也被改了。他的姐姐冯缓也被掳至京城,作了一名宫女,后来出家为尼。

潘茂名

潘茂名,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