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锡饧不辨的道理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9-13 00:38:15浏览:16分类:文字大全

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发笑,更启人深思。讽刺一些不高明的医生。它说明了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饧,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对识字、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自以为是,不然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本文还讽刺了那些盲目从众,听信传言,去看庸医的百姓。

谈谈你对“善本”概念的理解,并简述读书治学为什么要选择善本。

1. 庸医文言文翻译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以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剪剪去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译文:有个医生,自称精通外科。有一位副将从战场下来,被流矢(乱箭)射中,深入皮肉里,请这个医生来治疗。这医生手持剪子,剪掉了箭杆,跪在地上请求奖赏。副将说:“金属箭头还在皮肉里,必须赶紧治疗。”医生说:“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没想到也一起要求我来治疗。”

延 请

管 箭杆

谢 奖赏

2. 神医妙术文言文

原文:元颃博士话唐时中表间有一妇人,从夫南中效官,曾误食一虫,常疑之,由是成疾,频疗不愈。

京城医者知其所患,乃请主人姨奶中谨密者一人预戒之曰:“今以药吐泻,但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但言有一小虾蟆走去,然切勿令娘子知之,是诳语也。”

其奶仆遵之,此疾永除。又说有一少年眼中常见一小镜子,医工赵卿诊之,与少年期来晨以鱼脍奉候。

少年及期赴之,延于阁子内,且令从容,俟客退后方得攀接。俄而设台子,止施一瓯芥醋,更无他味。

卿亦未出。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饥甚,且闻醋香,不免轻啜之,逡巡又啜之,觉胸中豁然,眼花不见,因竭瓯啜之。

赵卿探知方出,少年以啜醋惭谢,卿曰:“郎君先因吃太多,非酱醋不快。又有鱼鳞在胸中,所以眼花。

适来所备酱醋,只欲郎君因饥以啜之,果愈此疾。烹鲜之会乃权诳也,请退谋餐。”

他妙多斯类,非庸医所及也。翻译:在元颃与中表之间有一位妇女跟随丈夫来到南中,她曾经误吃一条虫子,心中老犯疑,因此而得病,不断地治疗,病也不见好转。

又请京城这位医生看视,这位医生知道他患病的原因,就请奶妈中与她亲近又慎重小心的人,事先告诫她说:"现在用药让她吐泄,用盘盂装着,在她吐的时候,只说有一小虾蟆逃走了,但是千万不能告诉她是在欺骗她。她的奶妈遵从医嘱,她的病就地去掉了。

又,有一少年,常感觉有一小镜子在眼前晃动,让医生赵卿给他诊治。赵卿和少年约会,说第二天早晨用生鱼片招待他,少年如期赴约。

少年被引进到里面,并且告诉他要耐心等待不要着急,等客人走了以后就来见他。不一会儿在他面前又摆上一台桌,上面放上一小盆芥醋,再就没有别的食物了,赵卿也没出来。

少年一直等到将近中午。等了这么长时间,赵卿也没有来。

少年非常饿了,又闻到醋的香味,忍不住轻轻喝了一小口。犹豫一下又喝了一口,这时少年顿觉心中开阔,眼睛也不花了,于是把盆中的醋全喝光了。

赵卿知道他把醋全喝了这才从里面出来。少年因为喝了醋。

很不好意思地向赵卿道谢。赵卿说:"小伙子,以前你因为吃生鱼片太多,酱醋放得不适量,还有鱼鳞留在胸中,所以你就眼花。

刚才所以准备酱醋,是只想让你因饥饿,把它喝了,果然治好这病。说吃鲜鱼片的约会,是骗你的。

请回去吃早饭吧。"赵卿有很多象这类有趣的事,不是普通医生可以做到的。

3. 赞美医术和医德的文章

为什么想写关于医德的文章呢?虽然我在临床工作,但我曾经也做过病人,也在病床上得到医生的诊治,经历过悉心治病的良医,也经历过为开贵药拿回扣的庸医。

但更多的是,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见到医德败坏的医生如何借看病而谋财,甚至于为财而不顾病人安危。为什么会有50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为什么医患关系会紧张,其根源是什么?除开体制因素,病人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之外,其中一条就是某些医生医德的败坏。

医生从事这个职业是为财而来的吗?不是,绝对不是。作为一名医生,自古都是圣洁的。

古人用悬壶济世来形容医生,因为尊重把医生和高官一样称为“大夫”。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是救人性命的。

也就是说,医生天生是辛苦劳碌的命,他必需时时考虑病患的生命与疾病。从医是一件大显神通辛苦的工作,而且,这件工作不可能赚得大钱。

为医发了财的,或者是医术极高,病人拥门,积累自多;或者是贪财之辈,为钱而医;或者是从另外途径得到了财。如果考医科或者中医大学的这些学子们想的是将来为医可以多赚些钱的话,那么,最好去学做生意吧,这样至少可以少害几条命。

拿病人的命来谋财,这是世间极恶的事情,万万不可!中医很讲究医德。我认为,医德是医生的灵魂,也是从医者积累善根的必要条件。

医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术的高低。试看中国两千年来的历代名医,无不在医德上狠下功夫。

可以这样说,名医之所以成名,首先是医德高,然后医术才高。医德是医术进步的基础与保证。

没有高尚的医德作奠基,为医者即使再如何努力,其医术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极致。为什么?我认为,极致的医术需要用高尚的医德来培养,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经常说“道德”,“道德”,有道必需有德。医德高,然后医道才可能会高。

刚开始学医的人可能不会太重视医德的修养,好象不需要医德,医术一样在进步。但到了一定的层次之后,为医者的医术就会迟滞不前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排除智力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医德没有跟上来。可以这样说,学医学到某个层次之后,就要求为医者心存善念,胸怀仁义,以培养医德。

随着医德的提高,医术自然会更上一层楼的。关于医德,历史上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唐代的大医孙思邈。

他被后人称为药王,是一位心怀疾苦,慈悲天下的大医。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以“千金”命名其书,叫《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

他专门写了一篇《大医精诚》,来讨论为医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并且把它冠于篇首,开宗明义地提出为医者要有医德修养,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精”,是指医术要精湛。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艺能之难精”,批评当时那些“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庸医,谆谆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诚”,即品德要高尚。孙思邈劝告学医的人首先应该立下大志,无欲无求,应该舍己救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

其次在诊治上要切实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让我们回顾一下《大医精诚》的这段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

这段话非常精彩,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位大医所应该具备的仁心善念。它是为医者修养医德的最高典范,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凡为医者都应该把这段话背诵在心,时时默念,时时自我警示。

我自己的体会,默诵这段话时可以定心安神,可以除烦忘忧,特别是为医忙累,心情烦躁时,想一想这段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不信的朋友何妨一试。

近年来,因为每天忙于临证,且夜晚要颇多读书,思考临床得失,花在修行的功夫就少了许多,深以为苦恼。前不久我与一位修行的朋友讨论我的苦恼,朋友说,不对呀,你一心为病人着想,一心帮助病人,其实就是修行呀,而且是非常高深的修行。

这样修行下去一定会得到善果的,千万不要放弃哟。一语而惊醒梦中人。

是呀,为善即是修行,帮助别人自然积累功德。中国有句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我认为,今生有机会从医,本来就是善根积累的结果。

锡饧不辨的道理

如果能借此机会,认真提高医德,并由此日日精进,提高医术,则可以为善更多,得大善果。如果不珍惜这个机会,借为医来大肆谋财,就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坠入魔道。

为善得善,为恶得恶。如何培养医德,我认为除了自戒自醒之外,可以精读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掌握儒家思想,这本书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其中关于仁、义与德的问题谈得非常之多,对于医生提高医德极有好处。

特别是搞中医的人,一定要把这本书读个透,领悟。

4. 这篇文言文的阅读答案和全文翻译

翻译: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

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追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恭敬的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走:跑 故:原因,缘故

这个故事是说当时的庸医理解古方锡和饧都分不清楚,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

启发: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发笑,更启人深思。讽刺一些不高明的医生。它说明了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饧,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对识字、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自以为是,不然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本文还讽刺了那些盲目从众,听信传言,去看庸医的百姓

5. 名医薛雪 文言文翻译

翻译:

吴门有一名医,名叫薛雪,自号一瓢。性格孤傲。公卿贵族邀请他,他也不会去,但是如果我生病了,不请他,他也会来。

乙亥年春天,我在苏州,厨师王小余染病不愈,正准备盖棺的时候,薛医生来了。当时天色已晚,便点上烛火照明。

他看了之后笑着说:“已经死了啊。但是我生来喜欢与死神作战,或许还能取胜呢!”便拿出一丸药,与石菖蒲磨成的汁混合在一起,然后命车马夫中力气大的人用铁筷撬开厨师的牙齿灌进去。

小余已经断了气,闭着眼睛,药灌下去,汩汩作响,似咽非咽,似吐非吐。薛嘱咐说;“派人好好照料,天明时分便可以醒来。”到天明,果然如期所说。

又服用了两剂药,便病愈了。乙酉年冬天,我又前往苏州。当时又有一厨师张庆得了癫狂病,把日光认作白雪,有轻微的痰出,肚痛难耐。

看了很多医生均无效。薛雪来了,用手抚摸着张庆的脸,上下打量,然后说:“是冷痧。刮一下便好,不用诊脉。”

果然如其所说,身体出恶了掌大的黑斑,刮后便好了。我很是佩服。医生却说:“我行医就如足下写诗,靠灵感和感觉。”这就是说别人是于家中成长起来,而我是天外飞仙。”

出自:《怪医薛雪》是一篇创作于清代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吴门一个名字叫做薛雪的奇怪医生的故事,赞扬了他的高尚品格。

原文:

吴门名医薛雪,自号一瓢,性孤傲。公卿邀之不肯往;而予有疾,则不招自至。乙亥春,余在苏州,庖人王小余病疫不起,将闭棺而君来。

天已晚,烛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与疫鬼战,恐怕胜亦未可知。”出药一丸,捣石菖蒲汁调和,命舆夫有力者用铁箸锲其齿灌之。

小余目闭气绝,喉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嘱曰:“好遣人视之,鸡鸣时当有声。”已而果然。再服二剂而病起。乙酉冬,余又往苏州,有厨人张庆者,得狂易之病。

认日光为雪,啖少许,肠痛欲裂,诸医不效。薛至,袖手向张脸上下视,曰:“此冷痧也,一刮而愈,不必诊脉。”如其言,身现黑瘢如掌大,亦即霍然。

扩展资料:

乾隆年间,与薛氏齐名的还有名医叶天士,两个皆精于医道,俱擅治温病,惟彼有相轻之嫌,常互相攻击。据传,历史上曾有“扫叶庄”与“踏雪斋”这一杏林传闻。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更夫患水肿病,求薛氏诊治,薛氏认为该患已病入膏肓,便推辞未治。更夫回家时,晕倒在路旁。

正巧被叶天士发现,经过诊查,认为该病是因为更夫常年受有毒的蚊香熏染而成,经精心调治后病愈。更夫将此事告之众人,一时间州城里人人皆晓。

薛氏得知后,对叶天士又嫉妒又恼火,深感体面有失,声誉受毁,遂决计与叶氏比个雌雄,以挽回面子。为此,自名所居为“扫叶庄”,并手书匾额悬挂门首。

此事被叶氏得知,极为愤怒,本来二人就互不相让,此时更是怒火上冲,立即应战,草书横匾“踏雪斋”于书斋门首,以表对薛雪绝不示弱。

正在两者跃跃欲试,准备争个高低上的时候,叶氏的老母忽然病倒,虽经叶氏精心医治,仍不见好转,叶氏深为焦虑。

薛氏的家弟与叶氏平日要好,便将叶母的病情告诉了薛雪,薛氏详知病情后,认为其病毒阳明经证,非重用白虎汤不能扑灭其熊熊之火,生石膏须用至二斤方能奏效。

薛弟将哥哥的意见告与叶天士,叶氏方恍然大悟,急煎重剂白虎汤,服后果然病痊。事后,叶氏非常佩服薛氏的医术,便将往日的积怨一抛,主动登门拜访薛雪。

薛氏倍受感动,深感内疚,当即摘下“扫叶庄”那块横匾,表示了歉意。从此,两位名家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同为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

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

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图书。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当时的印书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书坊刊刻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于是就有了对善本书的讲究。

不同版本的书籍收录的文献有多有少、校勘精审程度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别。同时,书籍的版本出现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这使得善本的内涵更加扩展。后代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下面是台湾王鹏凯先生对"读书宜求善本"的论述,作个参考吧

读书宜求善本

言及读书宜求善本,在版本学上总会提到几个例子,今姑且引述两例以说明读书宜求善本的重要性。一是宋代姚佑在当杭州教授堂试诸生时,竟然依据错误百出的麻沙本出题,以致出错考题的事,所幸姚佑勇於认错,反成美谈一件: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然其后亦至通显。[1]

另一则是明初名医戴元礼看到同行叮咛病人煎药时要放入锡一块,甚感讶异,经询问后才知是同行根据的医书版本误谬,错将「饧」字刻成「锡」,所幸并未酿成人命大祸之例: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盈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於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2]

正因为古代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抄录、翻刻而产生错误、脱漏等种种问题,进而影响到治学成果。因此前贤在治学上,都相当注重书籍的版本问题,也都不断地对后学耳提面命,再三强调,如张之洞向来就主张「读书宜求善本」[3],他首先对「善本」做了说明:

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简易之法,初学购书,但看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究刻,一旧抄)。[4]

并提到据善本而校书对读书的助益:

读书先宜校书,校者以善本与俗本对勘,正其伪脱也,异同之间常得妙悟。且校过一次,繁难处亦易记得。但校后宜读,若校而不读便成笑柄。[5]

另外他在清末时为学子指示治学途径所著的《书目答问》中,也指出善本的重要: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6]

此外,屈万里先生也撰文教导学子,说明读古书为什麼要讲究版本,并指出讲求版本学的三点作用:「欲辨图书真伪不能不讲究板本」、「欲知图书有无残阙不能不讲究板本」、「欲免受错字的欺骗不能不讲究板本」[7]。

前贤不仅对「无缺残无删削」、「精校精注」、「旧刻旧抄」善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都给予高度的肯定,不少人甚至还投注相当的精力心血,去从事古籍的校雠工作,以期能成就自我、嘉惠士林。这样的工作尤其以清人为最,因此清代被誉为「校雠学的鼎盛时期」[8],大量的古籍经过这些学者的整理之后,嘉惠了后世无数的学子,让人省却了多少探索的工夫,少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时至今日,虽然学风改变,较少有学者愿意从事无益於升等的古籍点校工作,所幸仍有一些书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让我们仍不断地有经过点校的善本可以利用。但也因为习惯了阅读这些精校精注的善本,反倒逐渐忽略了并非每本古籍都有前人的校雠,甚至以为书坊出版的古籍都没有版本上的问题。笔者以前在研读《阅微草堂笔记》时,主要还是要依据取得容易坊间流传的本子[9],虽然卢锦堂的大作已指出坊间流传的本子有内容阙漏的问题[10],但是清刻诸本因图书馆的使用限制,只能借阅无法影印,一直要到大陆各书局所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流入台湾,才解决坊间流传本因阙漏造成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