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只是当时已惘然--读《美玉生烟 叶嘉莹细讲李商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9-21 11:46:46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李商隐的诗好,可是大家认为李商隐的诗是诗谜,读不懂。

元好问有诗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讲说诗人都爱读李义山的诗,只是遗憾没有人像《诗经》的毛传、郑笺一样,给李商隐的诗作注。

李商隐的诗难懂,一方面是因为李商隐喜欢用神话和典故。

拿李商隐最出名的《锦瑟》来说。

瑟,是一种乐器。这个乐器上有装饰的花纹,就叫做锦瑟。可是瑟最流行的诗二十五根弦的,为什么李商隐要说有五十根弦呢?《汉书》上有一个典故,说天上的帝王叫泰帝,他也喜欢音乐。有一个叫做素女的女子,弹这种五十根弦的瑟,但是这种瑟发出来的声音非常的悲哀,素女一边弹琴,一边忍不住落泪。泰帝便“破之”,把五十根弦减破为二十五根弦。

“庄生迷梦晓蝴蝶”说的是庄子的典故。庄子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变成了一只蝴蝶,“栩栩然胡蝶也”,醒来,一睁眼,“则蘧蘧然周也”,还是我庄周。

“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又是一个故事。蜀国有一个皇帝名字叫做杜宇,蜀国闹了水灾,他就请手下的大臣鳖灵去治水。但是在鳖灵治水期间,这个皇帝却侮辱了他的妻子。后觉羞愧不已,就把蜀国让给了鳖灵。他则化作了一只杜鹃鸟。

“沧海月明珠有泪”讲的是传说沧海里边有大的蚌壳,蚌壳里边有明珠,满月的时候,天上的月亮圆了,蚌壳里的明珠就是圆的。还有一个传说,说海底有鲛人,鲛人可以泣泪成珠。她流下的每一滴泪都是一颗珍珠。

只是当时已惘然--读《美玉生烟 叶嘉莹细讲李商隐》

“蓝田日暖玉生烟”说陕西的蓝天山生产美玉,每当天晴日暖的时候,日光照在蓝田山上,里面的玉石就会发出一种烟霭迷梦的光彩。

你看,八句诗里就有六七个典故。所以说李商隐的诗难懂。

李商隐的诗又一大特色,就是其情感惆怅哀伤。追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谈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在纪念姐姐的文章《祭裴氏姊文》中说,“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说在应当跟师读书的年纪,家里遭到灾难。父亲死在外地,所以亲自将父亲的棺材迎运回家乡。“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可见李商隐当时孤苦无依的绝望心境。

服丧期满,作为家里的长子,李商隐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他只能“佣书贩舂”,就是为人抄书,干苦力,把谷子的谷壳捣碎。

少年时的不幸无法选择。李商隐发奋读书,“以古文出诸公间”,说李商隐写古文写的非常好。李商隐满腹才华,踌躇满志,但是却不得重用。

李商隐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他虽然只活了四十几岁,却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个皇帝。当时的唐王朝已然要走向没落,李商隐经历的六个皇帝中有两个被宦官杀死,其余也多受宦官掣肘。

李商隐曾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一首揭露民间疾苦,讽刺宦臣当朝的诗。

诗中说“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控弦二十万,长臂皆如猿。皇都三千里,来往同雕鸢。五里一换马,十里一开筵。只顾动白日,暖热会苍旻”;“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

第一个欣赏李商隐的人是令狐楚,令狐楚曾在朝廷做过大官,现来镇守河南。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就让李商隐和自己的儿子交游。李商隐考进士两次不中,也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向主考官高锴推荐,李商隐这才考中了进士。

李商隐考中进士不久后,令狐楚就离世了。后来王茂元来镇守河阳,请他到自己的幕府做秘书,并且“爱其才,以子妻之”。

但是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好友,属李党。而令狐楚和他的儿子都诗牛僧孺一党,即牛党。李义山就这样卷入了党派之争,也因此得罪了令狐家。后来令狐绹官拜宰相,仍旧对此事耿耿于怀。李商隐有首诗叫做《九日》,写“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得再窥。”说的就是这件事。

说到令狐绹为什么能官拜宰相,还有一个小故事。

宣宗即位时,白行简是宰相。有一天,宣宗对白行简说:“我记得那年我父亲去世,灵柩被运走时,忽然风雨大作,但是除了一个“颀身长髯”者依旧陪在灵柩旁没有离开,其他的人都去躲雨了。这个人是谁?”白行简答说是令狐楚。宣宗就问令狐楚有儿子吗?白行简就答说,“有,叫令狐绹,不过现在远在湖州做刺史”。于是宣宗就把令狐绹召回京师,授以官职,后来官就做到宰相的高位。

其实李商隐也并不是不得人赏识,只是赏识他的人都招他入自己的幕府不久就离世或被贬官了。只能说命运弄人。

李商隐年少丧父,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青年时虽满腹才华,踌躇满志,卷入“牛李党争”后造人排挤,一生困顿。

“只是当时已惘然”便是李商隐一生的心境。

温庭筠的背景资料

恩公在左,岳父在右,二人是党争的对头,致其一生沉沦下僚。这是李商隐一生的魔咒。李商隐不附和、不悖心,却又不能晓畅地表达。这一遭际,加上晚唐之衰、爱人早逝,是导致其隐忧而优美的诗之格调的根源所在。(题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写在李商隐生命的最后一年,堪称绝唱。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李商隐46岁。这一年,他辞官回到老家郑州,不久病逝。代表作《锦瑟》就作于这一年。

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典故加比兴,联想与想象;片段意象,朦胧境界;真挚浓烈,幽约深曲;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李商隐诗之大美,就是这样。

追忆逝水年华?感叹仕途坎坷?伤怀情路凄迷?

可以说,《锦瑟》什么都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写。在人生的最后一年,李商隐心绪万端,依然不能言表。

李商隐名世的作品很多。若只选一篇做他的代表作,我选《锦瑟》。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

因李商隐的不少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所以,李商隐的诗难懂如谜语,李商隐是“诗迷”。

李商隐为什么要把他的诗,写得如此隐晦呢?

要理解李商隐的诗,先要了解其生平。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李商隐32岁,为去世的二姐迁坟,并写了一篇祭文——《祭裴氏姊文》。

此文因是自叙身世,历代研究者,常把将之当做研究李商隐生平的重要史料。

读《祭裴氏姊文》,我们才知道,李商隐早年过着怎样一种贫穷卑贱的生活。他在《祭裴氏姊文》自述身世:“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原来,李商隐八、九岁的时候,家里就遭遇灾难——父亲去世。李商隐作为长子,要举着引魂幡,把父亲的灵柩运回河南。四海虽大,却没有一个地方是他的家。服丧三年,等到丧服脱下来,吃饭问题变得重要。

父亲死了,母亲还活着,所以要赶快找个工作孝敬母亲。李商隐遂报了一个户籍把名字放进去。用什么养活他的母亲?“佣书贩舂”,佣书就是他给人抄写;“舂”就是舂米,“贩舂”就是他贩卖劳力给人舂米。

作为长子,他不只要谋生,还要光宗耀祖,故李商隐读书很用功,加上天赋,诗文作得很好。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个性特征,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

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这是李商隐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与诗学的深意……

李商隐的人生悲剧,从他受令狐楚的赏识开始。《旧唐书?李商隐传》载,李商隐年少时颇富文采,受到当时镇守河阳的令狐楚的赏识,“以所业文干之”。李商隐年及弱冠后,令狐楚对他非常礼遇,还让他与诸子交游。

唐朝的科举考试,还是半开放的,考生可提前向主考官自荐或托人推荐。于是,就在这一年——公元838年,李商隐因得到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揄扬,考中了进士。然而,就在这年的冬天,令狐楚死了,接下来令狐绹就要守丧三年。

这三年,没有经济来源的李商隐,要依靠什么人?

此时出现一个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也对李商隐欣赏有加,不仅延其为幕僚,还把女儿嫁给了李商隐。

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李商隐却因此牵扯到牛李党争的泥潭之中。

李商隐为牛党的重要成员令狐楚重视、培养,后又得到李党成员王茂元的赏识,并娶其女儿为妻。

这在牛党看来,无疑是一种背恩的行为。因此,令狐楚之子令狐绚等人,对其十分厌恶,认为他是忘恩负义之徒。

就这样,本应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李商隐,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旧唐书?李商隐传》载,令狐绚当了宰相后,对李商隐“恶其无行”。李商隐屡次向其“陈情”,希望令狐绚能引荐自己,然而令狐绚却始终“不省”,两人终至绝交。

再后来,李商隐的处境,始终都没能得到改善,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如“锦瑟无端四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都饱含他对仕途多蹇的伤感。

类似的情况,让我们想到了苏东坡和周邦彦。苏东坡以国家民生为重,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党,还是司马光的旧党,都不附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苏轼半生被贬斥、流放的命运,就跟他这种政治品质和文人风骨有关。而同时代的周邦彦的作风,则完全不同——他只想苟且保全,“人望之如木鸡”。

正因为二人人格不同,所以尽管周邦彦的词“富艳精工”,但以境界高下论,跟苏东坡是判若霄壤。

李商隐属于苏轼这一类人——有人格、有操守。所以牛李党争成了他一生的魔咒。恩公在左,岳父在右,不附和、不悖心,却又不能晓畅地表达。这是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之遭际的重要原因,加上晚唐之衰、情路坎坷,是导致其隐忧而优美的诗之格调的根源所在。

我们误解李商隐,认为他只是一个唯美主义的爱情诗人。其实不然。

公元837年12月,时令是寒冬,人间更凄冷。李商隐从汉中(梁)回长安,所到之处,兵荒马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深深触动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心。

“安史之乱”的乱象,唐王朝的衰微,世事沧桑巨变,涌上李商隐的心头。他写下一首纪实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

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

这首长篇政治诗,概括了一代王朝兴亡的历史,揭露了唐王朝各种腐败现象,是那个动乱末世的真实记录,弥漫着强烈的危机感。

显然,李商隐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诗人。后人却只看重他的爱情诗,忽略他的政治诗。

但是,晚唐江河日下,人如草芥,李商隐看不到一点希望。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中说,“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真是一片丹心,锥心泣血。然而,“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

所以,他希望别人不要言说,他不忍心听下去——“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闻!”实际上,这话也是对自己说的:千万不要再说什么话……

年轻时,李商隐曾在诗中以史上著名美男子潘安、卫玠自比,加之他才华过人,敏感多情,故李商隐一生有过多次爱情,然多无善果。

因此他很多诗,都有悲剧爱情的唯美色彩:缠绵悱恻,幽隐无奈,凄美动人。

他邂逅过不合时宜的爱。公元835年,李商隐二十三岁,上玉阳山学道,邂逅了随公主修道的叫宋华阳的女道士。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坠入情网。李商隐有诗《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曲折证明了这段爱情。

他也曾与纯情的爱擦肩而过。离开玉阳山后,李商隐到洛阳,寄居堂弟李让山家时,遇到洛阳商人的女儿柳枝。是年李商隐二十三岁,柳枝女十七岁。柳枝天姿巧慧,率真热情,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歌。以诗为媒,二人撞击出爱情火花。柳枝将衣带绾结,隔墙投赠,相约相会之日。李商隐却因令狐绹所荐,急赴长安应举,终未能见面。当他再回洛阳时,堂弟告诉他,柳枝已“为东诸侯取去”。李商隐感伤不已,作《柳枝诗》五首,题在柳枝的旧居墙上……

然而,李商隐并非滥情之人。他一生追求真爱,珍惜爱情。如前所述,最终,李商隐找到了一生的感情归宿——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王晏媄许配与他。这桩婚姻,并非完全包办,是一见钟情在前,王茂才许配在后。二人婚后,感情深笃。

显然,因娶王茂才的女儿而得罪牛党的李商隐,为爱情牺牲了一辈子的前程。正因为有此底色,他的爱情诗才区别于艳词丽句,忧伤而优美。

新婚之后,仕途不顺的李商隐,拒绝了岳丈的贴补,与妻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妻子为他洗尽铅华,脱下华服,操持家务。两颗心的距离更近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生计,李商隐于839年,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从此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那一年,他远赴桂林任职,归来时,借道巴蜀,正好遇上连绵大雨,行程被误,借居蜀地。期间,他收到了妻子千里外的来信,信里的叮咛与深情,令他动容。夜里,他提笔写下了《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世无常,世事难料。“共剪西窗烛”终成画饼。李商隐奔波在外时,王氏突然患病离世,两人未及见上最后一面。

如此锥心打击,使李商隐再度跌入黑暗的谷底。

在官场上屈身前行二十余年,李商隐原有的一腔热血,早已冷却。

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四十六岁的李商隐辞去了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官职——盐铁推官,回到了老家郑州。

回家后的一个晚上,他拖着病体,坐到书案前,想写一首诗。恍惚中,他的耳畔,响起一阵幽怨瑟声,渐渐明晰,又渐消渐无;他想起“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命运,想起那些走进他人生的美丽女子……

沉思中,李商隐落笔成诗:琴瑟无端五十铉,一弦一柱思华年……

写完这首《锦瑟》不久,日渐病重的李商隐,带着满腹的隐忧,闭上了那双看透世间苍凉的双眼……

生逢动荡的末世,家世贫寒,茹苦读书,才华横溢,考取进士,入了仕途,却因为娶了自己恩公的政治对手的女儿,夹在两位互为“敌人”的至亲之间,又不愿意曲意逢迎,卖身投靠,而终身为下僚;短暂的一生,遭逢了那么多凄美的爱情,情路坎坷,最终爱人早逝……

这样的李商隐,该在诗文中说些什么呢?

有很多话想说,而终不能明说。纵然说了很多,说得很美,但世人不知其然。那样优美的诗,那样隐晦的意,构成一种别样的美——只属于李商隐的诗美。李商隐的诗句展现的,都是美丽;诗里隐藏的,尽是忧伤。

曹雪芹说自己写《红楼梦》,是“满纸辛酸泪,一把荒唐言。”

李商隐呢?只将无限忧愤、情思,化作隐忧而优美的诗句……

2019.4.13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编辑本段]一、唐代温庭筠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1]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2]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麻烦采纳,谢谢!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