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0 03:13:10浏览:12分类:教育知识

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什么

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号。

墨子号(英文:MiciusSatelliteforQuantumScienceExperiments),是中国研制的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卫星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简称“空间中心”)抓总负责,该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

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卫星实现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科学目标

该项技术突破不仅使得中国具备了对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如中国的南海诸岛、驻外使领馆、远洋舰艇等——直接提供高安全等级量子通信保障的能力,并为中国未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同时,量子卫星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通过“墨子号”的星地纠缠分发,能够在相距1200千米以上的两个地面站之间以1对/秒的速度建立起量子纠缠,将使得人类首次具有在空间尺度开展量子科学实验的能力。

并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技术准备,成为中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

量子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一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墨子号

成功研制和发射12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北斗系统提供从原材料、元器件、核心部组件到卫星,从星上到地面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星载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构建强壮的卫星时频系统,龙芯专用芯片得到广泛应用……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作为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该院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全力提供 科技 支撑。

实现众多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据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介绍,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自2011年起,先后完成12颗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为北斗导航系统2018年建成基本系统、提供全球服务,2020年完成完整系统建设、全球组网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提供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已实现众多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一是打造“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有效增强北斗导航卫星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能力;提出独创的“功能链”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完成北斗导航卫星内部各项资源优化整合,并提高功能密度,大幅降低成本。

二是突破全球系统组网卫星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突破基于相控阵的Ka星间链路技术,实现“一星通、星星通”,解决制约北斗全球组网的瓶颈问题;突破高精度时频无缝切换技术,为实现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信号高连续性奠定基础;首次在导航卫星上采用大功率氮化镓固态放大器,有效提升信号质量;突破卫星自主诊断恢复技术,在完全没有地面干预情况下,卫星可进行自主 健康 诊断、故障隔离和恢复,大大提高卫星可用性。

三是全面推进自主可控,采用国产龙芯+FLASH的架构,填补国产航天处理器空白,同时实现微波等核心器件全部国产化,带动从材料、器件、部组件、单机到系统整个产业链发展,使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

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表示,后续将继续开展导航信号动态功率管理与增强科研攻关,并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为丰富导航理论和推动导航技术进步持续贡献力量。

星载原子钟打造北斗导航“心脏”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精度决定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授时精度。

为满足北斗系统工程建设需求,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梅刚华研究员团队历时20余年 科技 攻关,突破星载铷原子钟精度、小型化、寿命、可靠性和卫星环境适应性强五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三代星载铷原子钟,使中国星载铷钟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由有到精的跨越,为北斗系统工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目前,全部35颗北斗三号卫星都装载梅刚华团队研制的星载铷原子钟,其中第三代星载铷钟精度优于每天0.5纳秒,可满足北斗分米级导航定位需求。

北斗三号卫星还使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星载被动氢原子钟。上海天文台的星载氢原子钟研究始于2002年,2015年完成飞行试验,随后陆续装备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卫星。氢原子钟不仅具有时间测量精度高的优点,还有助于提升卫星的自主运行能力。

上海天文台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激光测距技术也在北斗三号系统中得到应用,前者为北斗系统提供“最强大脑”,能实时修正误差;后者被誉为一把独立的“量天尺”,可精密测定卫星轨道,这两项技术为保障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定位和授时精度发挥重要作用。

龙芯芯片已在轨稳定运行5年

龙芯中 科技 术有限公司介绍说,龙芯专用中央处理器(CPU)芯片从2006年开始研制,2015年3月底随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升空,截至目前,龙芯芯片已在轨稳定运行5年。

国产龙芯专用处理器芯片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一是自主可控,从微结构到指令集,从操作系统内核到应用程序优化,完全自主可控。

二是性能优势,其性能指标全面达到国外进口专用处理器芯片水平,部分指标已经实现超越。

三是价格优势,龙芯中科的专用处理器芯片价格是国外同等性能产品的四分之一,实现国产专用处理器高性能、高可靠和低价格的完美结合。

四是全面服务,龙芯芯片可为北斗导航卫星设计单位提供各项服务,如提供采用龙芯专用处理器板卡设计以及硬件驱动、提供图形化的开发系统和开发板、提供实时操作系统级的适配和调试服务、提供替代国外进口的全面解决方案等。

龙芯中科称,国产龙芯专用处理器芯片的应用,对实现中国航天处理器系统方案整体部件的全国产化、助力中国航天器国产化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北斗建设

北斗系统建设,中科院多个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信号、轨道、时间测试评估和新技术试验、系统时间溯源、时间频率体系及原子钟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其设计并建成全球首个以40米天线为核心的北斗性能评估系统,建成“北斗‘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与时间服务中心”,将北斗定位精度从米级提高到厘米级。

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导航数据处理终端、自主运行单元和载荷计算机模块的研制工作,已为北斗组网卫星研制5台/套导航终端、10台/套自主运行单元、8套载荷计算机模块;中科院空间环境态势感知重点实验室负责空间环境探测设备的研制工作,北斗组网卫星共搭载3套空间环境探测载荷,实时监测其区域空间环境变化并积累丰富的空间环境数据。(完)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