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地核为什么这么热?科学家:因为地壳的保温效果好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0 07:01:39浏览:12分类:教育知识

地核为什么这么热?科学家:因为地壳的保温效果好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具有极高的温度,并且是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就一直如此。虽然我们感受最多的还是太阳带给我们的温度,但是地核才是我们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重要因素。

地核为什么这么热?

如果问你地核与太阳哪个更热,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地选太阳。很明显,太阳离我们这么远都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地核相对于太阳近在我们脚下,而我们却感受不到什么。可是地核内部的温度可能超过6800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而我们没有被烧成灰也多亏了地壳。地壳隔热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惰性”。因为我们地球的内部的温度其实是由压力构成的,因为地底下的压力过大,所以分子就十分活跃,但是随着地核渐渐往上,压力越来越小,到了地表,压力就变的非常低,分子就没有那么活跃了,所以温度自然就不会那么高,我们自然不会被烧成灰。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46亿年前的地球是如何产生如此多热量的?造成地核如此灼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之前说的压力,太阳形成时,一些陨石和其他物体受引力作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行星,这个过程就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其中就有我们的地球。这个过程结束后,物质开始根据密度分成不同的层。密度最大的物质沉淀在地核中,这一沉淀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能量直到今天还被大量封存在地核。而地核也在不断运动产热,行成地球的岩石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不断碰撞并粘在一起,每一次碰撞都会带来更多的能量(因为摩擦),导致我们的星球升温,在形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都在消耗这些热量,当时的地球上到处都是火山活动。

另外一个热量来源是自然存在于行星内部的核燃料。天然放射性物质大量存在于地球深处,只有少部分存在于地壳周围。在这些放射性物质在自然衰变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地核的能量还能用多久?

1993年有一项研究表明,地球以44 10^12瓦的功率损失能量,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但是没人知道地球内部有多少能量。这个能量消耗是产出大于输出还是相反?没人知道。

如果地球的热量主要是原始热量,时至今日,地球的这些原始热量仍然存在于地核中,因为地球在形成的时候无法将其迅速驱散,只能通过地壳消散。但是地壳这64亿年的保温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而且它还有一个好队友——地幔的导热性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些热量会在地核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而如果热量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放射性衰变,那么地球的热量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因为那些“较重”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后产生的元素往往会继续衰变,就算衰变成较轻的元素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还有可能产生核聚变,所以更不用担心。

有科学家认为5年后能得到结果,因为我们对物质内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一些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开始建设,其中就包括中国四川地下的锦屏实验室。为什么探测中微子?因为它是恒星、超新星、黑洞和人造核反应堆内发生的核反应产生的产物。通过分析中微子数据,就能准确地知道地球上有多少放射性能量,然后我们就能推算出地球过去和未来的能耗。

地核冷下来会怎样?

地球外核是液态的,外核的对流加上外核的能量是上方板块运动的能量源。研究表明这种运动有助于板块移动,从而导致大陆移动和新的陆地地块产生。如果地核不再有热量,地球表面将是铁板一块,当然这对现在的我们好像没有太大影响。

虽然我们不知道地核什么时候会冷下来,但是这一天终会来到,那时的地球可能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地球的自转使外地核中的液态铁和镍绕着内地核的金属球运动,这种运动就像一个巨大的发电机,它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并延伸到太空,这个磁场会阻挡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正是有这样的屏障才让我们得以繁衍生息,否则地球将是“辐射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一番景象。可以参考一下火星。

想想火星就很像一颗冷下来的地球。对火星的改造也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重燃核心与人造磁场都将消耗巨大的资源。不过好在有研究表明地球这块“电池”比太阳耐用,地核在太阳膨胀摧毁地球之前都不会冷下来,就看那时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否解开这个“死局”了。

国内外地壳运动出现大坑到底怎么回事?和2012有关系吗?

重大工程区、城市和港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该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研究,尤其是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必须进行此项工作,否则工程规划、设计将出现错误,从而给工程造成重大损失。这里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运用物探、地质相结合对城市区域作地震地质背景分析和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图2-1-3 辽南地区构造体系及地震预测分析图

(据杨文远,1985)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金州镇东南10km的马桥子乡。区内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震频繁,我国东部有名的郯庐地震带在其西缘通过。靠近开发区的金州断裂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其南端的金州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破坏性地震。总之,本区是一个地震危险区。为规划此经济开发区和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本区进行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的调查工作,其结果如下[3]。

1.构造活动性与地壳形变

本区位于纬向构造的阴山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构造复杂,演化历史较长,多期性、复合性、继承性表现明显。经对构造形迹全面分析,本区存在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及北西向构造(图2-1-3)。断裂相互交叉,地块严重破坏。挽近时期以来,各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其活动的性质、先后和强度均有踪迹可查,尤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中表现较为清楚。

金州断裂 该断裂为一条深大活动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分支,在发展上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断裂走向为N 20°E。到目前为止,它仍在活动,依据如下:①在石河乡高家房身南侧的冲沟里,破碎带宽30m,其上的晚更新世黄土状亚粘土与断层东盘的片麻岩呈断层接触(图2-1-4);②在地貌形态上,金州断裂作为辽东山地与西部辽河冲积平原的分界线,第四纪以来,东部上升幅度达150m,1972年以来,断裂两侧地形高差达7.2mm;③地热的分布受断裂控制,沿金州断裂及其两侧,温泉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如复县龙门汤温泉、黄哨温泉、熊岳温泉、汤岗子温泉等。这些温泉水温较高,大都在50℃以上,最高可达88℃;④断裂控制着地震分布,金州断裂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 近时期为右旋张扭,沿该带的金州、熊岳等地,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形成一条中强地震带。

图2-1-4 高家房身金州断裂剖面图(据杨文远,1985)

1—鞍山群片麻岩;2—震旦系页岩夹砂岩;3—破碎带;4—第四纪黄土状亚粘土

庄河断裂 断裂位于开发区北约7km,与金州断裂交会于金州七里庄附近,对开发区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庄河断裂是一条古老而又断续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为压扭性逆断层,呈N E45°~50°方向延伸,倾向SE,倾角80°。新生代以来有断裂活动,断层泥年龄测定表明,在新近纪至晚更新世(N2—Q3)有强烈活动。断裂活动造成南北两盘差异升降,北盘大和尚山持续上升,高达664m;南盘则相对沉降,如金州八里庄至吴屯一带,据钻孔揭露,有厚达58.83m的早—中更新世的泥砾堆积,其底界在海平面以下十余米。1958~1972年水准测量表明,东盘相对于西盘的上升速度约为2mm/a。另外,在庄河附近,地震频繁,且震中位置集中。沿此带还有地热异常。温泉沿断裂分布明显。金州地震台在1978~1982年对庄河断裂进行跨断层水准测量,未发现差值,说明庄河断裂近期是平静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普兰店断裂 走向北西西,长约80km,为一压性断裂,在普兰店与金州断裂相交,并切割了金州断裂。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上可看出,沿该断裂震中呈密集的带状分布,说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强烈。海城、唐山两次大震前后,本带宏观、微观异常激烈,烈度也偏高。

皮口断裂带 南北长80km,东西宽20km,由27条北北东向冲断层及其伴生的20条北北西向扭断层组成。在皮口镇以南有碳酸泉分布。1972年以来,震级ML> 1级的地震共发生过10次。

碧流河断裂 全长60km,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压性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它控制了碧流河的流向,河流阶地不对称,有差异升降迹象,碧流河上游存在断崖。断裂带上的城子瞳西于1969年3月4日曾发生过4级地震。

海城河-大洋河断裂 为近期发现的一条隐伏性活动断裂,走向北西,为压扭性断裂,全长130 km。在海城河上游断崖处有明显的三角面、悬谷,其活动导致1975年海城7.3级大震。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最为宏伟的断裂带,切割深度到达莫霍面,全长可达2400km。从前古生代开始活动,一直到第四纪仍然是一条非常活跃的断裂带。由于断裂带的活动,辽宁地区相对山东地区有明显上升,辽东半岛相对下辽河地区上升了370m,断裂带内差异活动强烈,可达1.5mm/a,曾发生过渤海7.4级地震(1969年)和6.5级辽东湾地震(1922年)。

渤海海峡断裂 呈北西45°方向延伸,长达200km,该断裂与郯庐断裂交会处曾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总之,上述几条断裂代表了四大构造体系的主要成分,彼此间都存在复合关系,以斜接和反接为主要形式。这些断裂都具有强烈的活动性,其中以金州断裂活动最强,郯庐断裂及渤海海峡断裂活动程度为中等,其他活动较弱。

辽南地区按地壳形变可分两个区,一是形变速度为13~14mm/a的平坦的下辽河地区,另一是形变速度在15~18mm/a的辽东隆起区。庄河、埕子口附近,1938~1958年水准测量结果,相对营口基点上升了60mm,平均每年约3mm,1970年再次复测,庄河、大连一线相对营口又上升了60mm,平均每年约3mm,上升趋势逐渐增加。

地壳隆起与断裂带内的应力积累是同步的,当断裂带的应力积累达到强度极限时,会导致这些构造断裂的再活动。辽南地区,地壳上升速度较大,某些断裂带为发震构造,1975年2月海城7.3级地震就是在沈阳到盖平的北东向的变形速度较大的梯度带上发生的。

图2-1-5 辽南及渤海地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示意图

(据孔繁厚等,1984)

2.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与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辽南及渤海地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图2-1-5)是,等值线多为北东向和东西向,南部、中部为正值区,最高有+30×10g.u.,在东南出现一近东西向长条形封闭圈。西北大部及东北小部为负值区。区域重力值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最低可达-100×10g.u.。总变化值为130×10 g.u.。其间有五条重力梯度带,反映深部断裂带的存在。大连市位于丹东-庄河梯度带的南侧。

莫霍面等深度图(图2-1-6)反映了地壳厚度变化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等深线多呈北东向和东西向展布。按地壳厚度变化特征可将辽南及渤海地区地壳构造划分为中部、南部幔隆区和幔坳带。

1)中部幔隆区:地壳厚度变化在32.3~34.0km之间,幔隆区大致以34.5km的等深线为边界,属区域重力场的正值区;中部幔隆区呈两隆夹一凹的构造布局,其西边为彰武-菊花岛次级幔隆带,中间为下辽河-渤海幔坳带,东边为抚顺-长兴次级幔隆带。

2)南部幔隆区:南部幔隆区与南部区域重力场正值区相对应,内有丹东-庄河幔隆带、埕子口幔隆带和南堡幔坳;丹东-庄河幔隆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北侧有明显的地幔陡坡带。

3)幔坳带:幔坳带与区域重力场的负值区相对应,亦即中部幔隆区的两侧,东侧为一北东向槽状幔坳带,西侧为一阶梯状地幔坳。

本区幔隆、幔坳展布多为东西向,其次为北东向。东西向的幔隆、幔坳分布在本区的东部及西部,北东向的幔隆、幔坳则斜贯本区中部。此种格局说明两者所受构造作用的时代和背景不同。东西向格架反映了中生代前古板块构造运动特点,所受应力的方向为南北向。北东向格架说明本区自新生代以来,由于受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影响,地壳受北西—南东向应力作用。在幔隆局部凸起部位、幔隆带交汇处、幔坡带,幔坳的边缘部分及幔隆带的转折端,因地壳较薄,常发育有深部断裂。此带亦为应力集中带,有中、强地震发生,这与辽东半岛地震空间分布是一致的。

图2-1-6 辽南及渤海地区莫霍面等深度示意图(据孔繁厚等,1984)

1—莫霍面等深线(km);2—震级大于5级;3—震级小于5级;4—热水点;5—幔隆幔坳分界线;6—地壳断裂

3.地震活动性

它是地壳活动的现今表现,其强度、频度和时空规律,对研究区域稳定性具有决定性意义。据大连地震台的观测统计,从1493年到现在,曾发生地震669次,其中ML≥3.5级的达29次,占4.3%,震源深度一般不超过15~20km,属浅源地震。金州附近,从1853年以来,发生过3次大于 级的大地震,最大的一次为6级,属破坏性地震。

从地震分布的时空特点来看,本区地壳活动性有如下一些基本规律。

1)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与造构背景关系来看(图2-1-3),70%的小震活动与新华夏系不同性质的断裂活动有关。近期大震不断发生,其中有1966年渤海7.4级、1978年海城5.9级等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地震亦曾多次发生。据此,本区存在发生6级构造地震的背景条件。本区地震除受新华夏系控制外,还受纬向构造带活动的影响,在二者交会地带容易发生地震,而且震级较高,金州正处于这样一个位置,自1975年海城大震以来,小震多次发生。

2)从深部地震构造来看(图2-1-6),郯庐断裂带与庄河断裂带都处在幔隆与幔坳的过渡带。地震多分布在幔隆带上的局部凸起部位,如营口—海城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另外,在幔隆带交会处,地震活动性亦强。如金州附近,位于抚顺-长兴幔隆带与丹东-庄河幔隆带的交会部位,在1961年曾发生过6级强震。

3)从发震时间看,1800~1890年为一活跃期,半岛上沿金州活动断裂带曾先后发生过金州1855年12月11日的5.5级、1856年4月10日的5.25级、1861年7月19日的6级和营口1859年的5级、1885年的5级5次破坏性地震。1890~1940年为平静期,半岛上没有发生过大于5级的地震。1940年至今又进入活跃期,相继发生过熊岳1940年8月5日的5.75级、1969年9月23日的4.25级和海城1975年2月4日的7.3级、1978年的5.9级破坏性地震。

综上所述,辽东半岛近代地震活动期约为90年,平静期约50年。由此推算,半岛至今还需40~50年才可进入平静期。活动期长、平静期短的特点再次说明地壳的不稳定。另外,从地震先后发生的时间来看,地震由金州→营口→熊岳→海城先后发生,说明半岛上一百多年来震中沿金州断裂的两端有重复回跳的可能。从近期小震趋势上看,震中可能由北向南移动。

4.区域稳定性评价

(1)稳定趋势分析

本区最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是地震。区内地壳构造环境、构造活动性及体系复合关系、应力集中条件、现今应力场作用方式及能量积累和释放都为本区产生中、强地震提供了孕震条件。这些不稳定因素现分析如下。

1)金州断裂南端的深部地壳构造环境处在丹东-庄河幔隆与抚顺-长兴幔隆的交会部位,且金州断裂与庄河断裂在七里庄附近会而不交,为一断裂闭锁区,该处地壳较薄,应力易于集中而利于应变能的积累。若按90年为一活动期的积累过程,今后50年内尚存在一个应变能相当6级左右的地震。

2)在近东西向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处于左旋扭错状态,并且有挤压作用,北西西向断裂则处于右旋扭错状态。在二者交会部位,利于应变能的积累,易于发震。金州断裂南端正处在这样的构造背景中。

3)金州断裂处于辽东隆起与下辽河凹陷的转换地带,是地应力高度集中的部位。

4)金州地区周围的陆地与海域,近几十年,特别是1975年海城大震以来,小震多次发生,表明本区地壳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发震的可能性。

5)金州断裂两盘相对差异活动明显,1980年以来金州水准观测资料表明,这种差异运动速度日益增加,应力一直集中(表2-1-4)。

表2-1-4 1980~1984年金州断裂两盘相对差异运动速度日益增加

(据杨文远,1985)

6)从历史地震震中迁移规律看,金州断裂上地震震中存在重复回跳的可能。

7)根据古登堡-李希特公式(2-1-1)中系数a、b随时间的变化,可推断未来强震的可能性:

lgN=a-bM      (2-1-1)

式中,N为观测时间内M级地震发生的总次数;M为震级;a为大小地震比例;b为地震活动水平。系数a、b是通过作1930~1982年间大连地区递推累加震级-额度曲线(图2-1-7),用最小二乘法求得(表2-1-5)。

由图2-1-7可知,半岛南部小震频度高,中、强震频度低,5~6级地震处于明显缺震状态。a、b值随着时间而增大,说明半岛地震活动明显加强,地震频繁,这与近期郯庐断裂活动强烈,与半岛1940年后又进入一个活动期的推断是较吻合的。b值一直趋于上升,表明金州断裂南端处在孕震阶段,当地应力积累能量达到临震状态时,b值会出现系统的下降,强震也即将来临。

表2-1-5 1930~1982年间大连地区大小地震比例(a)及地震活动水平(b)

(据杨文远,1995)

图2-1-7 1930~1982年大连地区递推累加震级-频度曲线

(据杨文远,1985)

8)利用以下经验公式可对未来发震强度作估算:

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式中,Ms为未来发震震级;L为未来释能活动断裂长度(km),Imax为未来震中烈度。表2-1-6是用式(2-1-2)(、2-1-3)计算的结果,由表可知,金州断裂南端可能发生6级地震,未来震中烈度为8.0。

(2)地震烈度影响场效应

地震烈度影响场是指由于断裂释能对周围建筑物破坏所涉及的范围和强弱,它以震中为中心向外逐渐衰减。如果未来地震确实在表2-1-6所预测的不稳定地点发生,那么它们的影响场将随离开发区距离的远近而显示出不同的差异,依据公式(2-1-4)计算所得的影响烈度列于表2-1-7。

表2-1-6 大连地区未来地震预测

(据杨文远,1985)

表2-1-7 大连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影响烈度

(据杨文远,1985)

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式中,I为影响烈度;S为烈度衰减系数;Imax为震中烈度;R为等震线半径(km);H为震源深度(km)。

从表2-1-7可知,对大连经济开发区有影响的发震断裂有金州断裂南端(发震时烈度可达8度)和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峡断裂交会带(烈度可达7.5度),其他断裂发震影响烈度均小于等于6度,对稳定无不良影响。

(3)地震场地效应

实际影响烈度不仅取决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而且与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基土类型、地下水、地形等因素影响有关。

开发区距金州断裂南端8km,处于8度危险区边缘。在金州断裂与庄河断裂复合影响带内,地貌形态差异较大,高差可达664m,岩体支离破碎,互相穿插,沿主干断裂,断层泥和糜棱岩化、片理化极为发育,使岩石强度降低。另外,开发区表层大都是晚更新世洪积黄土状亚粘土,其容许承载力,据实测为30~60tf/m2

1tf/m2(吨力每平方米)=9806.65N/m2(牛每平方米)=9806.65Pa(帕)(国际单位制)。

。据以上情况,虽场地附近无大型活动断裂,但抗震工程的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在未来几十年内产生6级地震的背景是存在的,在该带附近进行的一切建筑都需注意地基岩土的稳定性,注意防震措施,并需有烈度8度以上的设防。

我认为没有关系!这是自然现象,不过跟人为也有关!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 地壳运动 。 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通常所说的地壳运动,实际上是指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岩石圈下面有一层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较软的地层,同硬壳状表层不相同,这就是软流圈。软流圈之上的硬壳状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同上地幔顶部紧密结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之上运动。 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壳经常所处的运动状态。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遗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海沟等;同时,地壳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因而研究地壳运动将可提供地球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以及演化历史的种种信息。测量地壳运动的形变速率,对于估计工程建筑的稳定性、探讨地震预测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对于反演地应力场也是一个重要依据。 对缓慢的地壳运动,可根据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貌学和古地磁学的考察,参考古天文学、古气候学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陆漂移学说是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找到迹象,又通过古磁极的迁移得以确立的。现在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地壳运动的演化。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而利用空间测量技术(激光测月、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监测不同板块上相距上千公里的两点间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2~3厘米),用以测定板块之间的运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海岸线的变迁,验潮站关于海水涨落的记录等,推断现代地面的升降运动。 地壳运动示意图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结果)。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我们知道地壳内部是一个炙热的流动的状态。而地壳的结构不是平均的。有的地方坚固,有的地方薄弱。流动在地壳中的物质还有巨大的压力,当他们在地壳中遇到相对薄弱的地方,由于高温高压的岩浆就会从这些薄弱的地方涌出,涌出后冷却形成火成岩。这些新的岩石不断的积压周围的岩石和地层,不断的把他们象两边推开。这样就造成了地壳的缓慢运动。比较典型的有大洋中脊,以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 自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在不停运动,既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地壳运动造就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地貌形态,主宰着海陆的变迁。人们可用大地测量的方法证明地壳运动。例如,人们测出格林尼治和华盛顿两地距离每年缩短 0.7米 ,像这样发展下去,1亿年之后,大西洋就会消失,欧亚大陆就会和美洲大陆相遇。化石也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喜马拉雅山的岩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笔石、珊瑚等,说明这里曾经是汪洋大海。文化遗迹也是很好的证据。意大利波舍里城一座古庙的大理石柱离地面 4~7米 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可见该庙自建成以后曾一度下沉被海水淹没,以后又随陆地上升露出了水面。另外,火山、地震、地貌及古地磁研究等都能提供大量的地壳运动的证据。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在中国山东荣城沿海一带,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厦门一带,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区。再如,美丽的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这些夹有美丽花纹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遗物。雨花台大量堆积着卵石,说明这里过去曾有河流,以后地壳上升,河道废弃,才成了如今比长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砾石。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地壳运动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断层 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做断层。 断层有地垒和地堑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凸起,两侧陷落的叫地垒,相反,中间陷落,两侧相对凸起的叫地堑。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地堑)、我国 地壳运动 华山北坡大断崖(地垒)等。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